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唐山地震亲历者:哀悼日里不能忘却的痛(组图)

陈秀敏

  一个唐山地震孤儿的成长历程

  陈秀敏:45岁,唐山地震孤儿,76年9月被政府送到邢台市育红院生活学习,现任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护师。

  “政府要管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困难,将来政府都要管。”2008年5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汶川地震孤儿刘小桦说。这个画面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时候,孩子们的哭声和温家宝的承诺让无数个中国人动容落泪。

  电视机前,一个叫陈秀敏的女人也留下了自己的眼泪,这一幕让她想到了她自己,45岁的陈秀敏在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父母,成了一名孤儿,现在她时刻关注着汶川的地震,画面上的情境让她一次又一次地落泪。

  陈秀敏现在是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的护士,作为一个精神健康,生活富足,家庭幸福的唐山孤儿,她已经成了唐山孤儿的典型,这些年被被无数个媒体采访,这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她住在唐山郊区,距离单位很远,上班骑电动车要半个小时,她并不是在城市里买不起房子,她在唐山有两套房子,都出租出去了,为的是“给唯一的儿子创造更多的财富”,她和丈夫两人则在郊区贷款盖了个房子,这个房子镶着白瓷砖,与村里其他的灰色建筑物形成对比,家里很干净,电器也一应俱全,一只小狗在门口冲着陌生人不停地叫着。

  她的叙述相当顺畅,只有在说到自己父母遇难的时候,眼泪终于涌出眼眶。

  “当时没有时间去伤心,心理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饭也要把弟弟妹妹带大,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要好好活着。”这个责任感支撑着当年那个仅13岁的小女孩。叔叔要领养弟弟,被她坚决回绝了。她发誓要把弟弟妹妹养大成人。

  长期拍摄唐山孤儿的摄影记者常青说,孤儿们非常固执,任性;另一方面,又非常脆弱,孤独,敏感。这是他们身上共同的东西,“可是想一想,没有这样蛮横的个性,在那么艰难的时候,怎么能活下来?”陈秀敏是个典型。

  提起邢台育红院,至今陈秀敏还记得当时的一幕———深夜了,邢台车站站台上老师阿姨们仍在等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还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国度,但这些孤儿在育红院得到了比国家平均水平高得多的物质生活,这方面陈秀敏和她同伴们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女孩头上的发卡、卫生纸,连给家写信的邮票都是发的,每天都有肉菜吃,每周吃一顿肉包子,每年发四五套新衣服新鞋子。这些是当地孩子没法比的。”

  育红院的老师,都是从当地相关单位层层选拔上来有经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照顾细心体贴。“老师很细心的,发现那个孩子情绪低落就一直陪着他,哄他开心。育红院里的老师就是妈妈。”

  同命相连的孩子在一起,也经常会彼此安慰,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可以互相倾述的好朋友。“同学就是兄弟姐妹,多年以后见面称呼还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在育红院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年的暑假回唐山探亲。”虽然那个是没有了家的家乡,但是却是孩子心理最惦记的地方。“每天放学都要去收发室看看有没有家乡来信。”“如果有同学亲戚来育红院探亲,大多数孩子都会躲的远远的,没有亲人的孩子会伤心好久。”

  中学毕业后,陈秀敏没有接着读书考大学,而选择了回唐山工作。政府给地震孤儿分配的工作都是当年知名的国企,只是最近十年,随着各单位的效益不同,他们人生的机遇才发生了越来越大的改变。

  相同的受难经历使她和病人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陈秀敏说:“我爱我现在的工作,我可以从帮助别人当中体会当年很多好心人帮助我的心情。”

  工作两年后,22岁的陈秀敏结婚了,丈夫是个善良、朴实的人。“那个时候,太想有个家了!”,陈秀敏现在经常后悔当时没有好好学习,上大学,“可是整日都在想家,真的没心思去学习啊!”

  汶川地震后,陈秀敏报名去汶川当志愿者,她说,我要去告诉那些成了孤儿的孩子们,看看我的过去,再看看你们现在,有这么强大的国家和人民在支持和帮助你们,你们一定会比我幸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春蕾)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