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城市规划应有当地人参与


  3 城市规划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记者:唐山市的住房,灾后重建过程中遵循了怎样一个原则?

  赵振中:当时在城市住房规划方面遵循的原则就是:有利生产、方面生活。


  重建工作一开始也存在一些争论:是在原地建,还是选个地方再建?但从后来的具体工作中看,大家实际上没有什么分歧,唐山是个工矿城市,与资源有关,离不开开滦煤矿;同时,也离不开钢铁工业、陶瓷工业,有这些工业在,当然也离不开电厂。如果将这些企业留下,加上职工家属及其附属设施,也是一个小城。所以,另外选址建新城的可能性不大。随后,规划丰润新区,依托丰润县城,发展工业与建设住宅区。

  由于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在房屋的建设上,大多数是4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包括独立的厨房、卫生间、一个阳台,以五层楼房为主。

  在生活小区的设计规划上,要求服务设施配套,唐山市由此成为国内按照生活小区建设而配套的城市。一个小区1万人左右,要配套小学、幼儿园、粮店、菜店、绿地等;4万人一个生活区,包括三四个小区,需要配套中学、办事处、公安派出所、医院、区级公园等;每个小区都是主次干道包围起来,交通便利。

  这一点,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个很大变化。当时,国内的规划工作已停止多年了,唐山震后重建是文革后第一个规划工程。

  另外,唐山新城建筑抗震设防力度定为八度。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建筑结构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防灾能力的提高,如增加城市出口,采取多水源环形供水方式,采用多电源环形供电方式,有线、无线通讯相结合,机房分建等。

  4 临时住房应避开正式建房用地

  记者:结合唐山震后住房建设方面的情况,您对汶川在此方面的建设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赵振中:临时性住房一定要避开正式建房用地。记得唐山当年的“简易房”几乎全部是在废墟上建设的,建设正式住房时需要腾挪,很费周折。

  不知汶川涉及到地震的县市能否统一规划,规划成一个区域经济的经济体?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唐山市毕竟是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至于农村灾后重建该怎样建,是一个新问题,是否可以按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规划?

  5 下大力量抓住灾后重建这个机会

  记者:经过30多年的建设,唐山这个几乎从地图上消失的城市,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园林城市。在城市规划方面,您认为哪些经验对汶川有借鉴意义?

  赵振中:唐山大地震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24万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6万多人受伤。但是,唐山大地震对这个城市规划设计来说,也是一个机会。震前,唐山市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状况。比如,城市污染厉害,工矿企业与居民住宅混杂交错,缺乏合理的功能分区;道路交通不畅,市内道路狭窄、弯曲,加上京山铁路和工矿企业的专用铁路横穿市区,经常造成车辆堵塞;压煤严重,约有数亿吨煤被压在工厂、住宅及京山铁路之下不能开采等。这些都影响着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也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唐山地震后规划避开了震前所有的弊端,对原唐山市的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划分为市区、东矿区、丰润工业区、风景区四部分。这样,城市布局更为合理,生活区内没有了工厂,居民生活更舒适、方便。

  所以,我认为,汶川震后重建也会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相似的问题,应该抓住灾后重建这个机会,避开城市的震前的弊端,更为合理地规划设计。

  讲述

  唐山地震亲历者讲述简易棚生活

  唐山市赵庄小区闻洪章(63岁)

  1976年我家住在小山那一带,地震后那片的房子基本上都塌了,丝毫看不出昔日的繁华。我当时住在老公安局的宿舍楼里,楼的后半部分没塌,还能住人,但我住在前面,没地方住。救援几天后,天开始下雨,周围的人纷纷想办法搭建简易房。我就着门前的存车棚,搭上块油毡就入住了。房子不到9平方米,住我们一家四口。平时,我去附近的自来水公司水库挑水吃,粮食基本靠发放。住到当年的11月份,我们搬进了政府盖的草房里。那时条件就好多了,不光有水,还有了电。在草房又住了5年,我所在的单位开滦矿务局给分了公房,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新家。

  那时的条件比不了现在,什么都缺,但大家没有哭嚎的,而是积极想办法生活。那时候的人们很团结,社会上讲究的也是自力更生的作风,所以天灾过后,大家考虑最多的就是让幸存的人如何生存下去。

  (本报记者代晴)

  档案

  遍地简易房,砖头压油毡

  唐山大地震后,在唐山市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登上凤凰山,低头看唐山,遍地简易房,砖头压油毡。”歌谣比较形象地说出了简易城市灾区群众住房的基本特征。

  所谓简易城市,是在震后灾区生活与生产条件比较困难的条件下,为了确保灾区群众有吃、穿、住等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初步形成城市机能而建设的一种临时性的、过渡性的城市。

  在扒救埋压在废墟中群众的工作基本结束后,为了形成最简易的居住条件,灾区群众从废墟中捡来木杆、席子、油毡、塑料布、砖头、石块和其他可以利用的建筑物品,搭建临时窝棚。震后还搭建了一些帐篷。

  由于窝棚和帐篷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难以御寒越冬。为此,1976年8月6日,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了建房会议,决定组建建房组,在唐山市区开始兴建简易房。提出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逐步完善”的建房方针,并要求简易房具有防震、防雨、防风、防火、防寒等功能。

  唐山市震区简易房的建设是在许多省、市、自治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完成的。截至1976年10月,各地支援的物资有木杆1038万根,油毡90多万卷,苇席138万件,草袋100万条,苇子2000吨。在兴建简易房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每天投入6万多兵力,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成为建简易房的中坚力量。

  唐山市区的各大型厂矿企业各自修建办公用房。并抽出部分职工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街道居民组成“三结合”建房队,共同建设简易房。各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也组织所辖地域内的居民参加建房。参加建房者每天大约有10万人。到地震当年年底,市区内共建简易房40余万间,满足了群众入住的需要。

  (资料来源: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王玲玲)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