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报告截至5月31日12时已向灾区调运帐篷67.89万顶一名住在“帐篷城”里的群众说——
“每天吃了就睡,都长胖了”
据新华社据民政部报告,截至5月31日12时,已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67.89万顶。
直到今天,绵竹市50万人仍住在救灾帐篷里。
在帐篷里,许多已经不复存在的村庄又被重新分组编号,许多人又见到了熟悉的远亲近邻。
距绵竹市政府2公里左右的在建体育场,是绵竹市较大的灾民安置点之一,不足1万平方米的体育场上安置着约2000名从绵竹市清平、汉旺、金花等各个地震重灾乡镇出来的灾区群众,占绵竹市区里安置灾区群众总数的五分之一。
边吃早餐边听广播
5月30日,天刚蒙蒙亮,村民们便早早起床,打饭洗衣。“睡不着啊,家里什么东西都没了,就剩人了。”受灾后,清平、汉旺、金花等乡镇几乎夷为平地,能拣回一条命,灾区群众已经觉得万幸了。
在体育场,来自绵竹市各餐饮企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为灾区群众提供一日三餐,因为吃饭的人太多,餐点工作人员不得不将一把一把的面条先从中折断,再放入锅中,这样可以节省煮面的时间。
吃早餐时,广播也开始响起来,播放着新闻和通知。
“替灾区群众呼叫他们想找的人、幼儿园开学报名通知、消毒防疫注意事项都是播报的重点。”负责广播的工作人员说,有时也播点流行音乐。
简单游戏心理干预
下午,是灾区群众最休闲的时间,他们或睡午觉,或看报纸,或遛弯。帐篷学校内,初高中孩子在上课,没有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则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一起游戏,进行心理辅导。
体育中心办公室前一处空地上,传来孩子们爽朗的笑声,他们正在和志愿者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鹰”扑向小鸡,“鸡妈妈”奋不顾身地阻拦,虽然衣服已经被“老鹰”揪得变了形,但还是有小鸡被扑倒在地……孩子们似乎已经忘却了地震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和痛苦,恢复了童真。
“6周之内是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灾难也许会让他们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这种最简单的游戏是寓教于乐最好的方法。”来自江西的志愿者小陈告诉记者,每天,都会有来自“帐篷城”的上百名孩子接受他们的心理辅导。
广场相聚观看电影
安置点内,尽管很多重灾村组已经不复存在,但在这里,灾区群众又见到了熟悉的远亲近邻。每到傍晚,他们会结伴去看电影,或围坐聊天。
来自清平乡的刘代国和9个亲戚住在同一个帐篷里,临时当作床垫的废纸壳已经受潮,吃过晚饭,他和几个亲戚一起把被褥抱出,将废纸壳换下,铺上了刚刚从物资分发处领到了棕垫。
“家里的房子全倒了,村也没了,已经回不去了。以前在家的时候,晚上有电视看,有麻将打,还能喝些小酒,村里人没有一个不认识的,就像一家人。”他告诉记者。
刚到安置点时认识的人并不多,后来相继有同乡的受困者被解救,并被安置到这里,他又见到了许多熟悉的人,大家在一起或回顾地震时的场景,或相互打听着其他人的下落,仿佛又回到了同住在一个村庄时的生活。
刘代国的晚饭是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每天吃了就睡,睡了就耍,都已经长胖了。”蹲在帐篷门口,他笑着对记者说,“政府把我们的生活照顾得很好,但这里始终比不上我们山上那清新的空气,只可惜,回不去了……”说着说着眼圈红了,他默默地走进了帐篷。
文/特派绵竹记者贺霜
衣服晾晒
5月22日,在青川县一安置点,一些群众把洗好的衣服挂到了不远处地里的竹架上。摄/特派青川记者张宁
学生安置
5月16日,记者在汶川县漩口镇看到,部分学生被集中到一起安置。 摄/特派汶川记者张宁
超市便民
5月29日,在绵竹的一处安置点,帐篷整齐地排列在空旷处。由于灾区群众的生活逐渐恢复,在“帐篷城”内还出现了一些救灾便民超市,以保证群众的生活需求。 摄/特派绵竹记者付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