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一手机用户张女士以其接到的“垃圾短信”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为由,将运营商移动公司告上了法院。6月2日,张女士在获得了3000元赔偿后,向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人民法院申请撤诉。
张女士于2005年在移动公司开通了动感地带业务。
自2006年11月7日起,垃圾短信就从未间断过,每天少则两三条,多则六七条。垃圾短信频频干扰着张女士的工作和生活。为此,她曾多次向移动公司投诉,然而几经交涉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且由于接收垃圾短信,移动公司还每个月扣除她10元费用。为此,张女士将移动公司告上了法院。
张女士认为,她与移动公司形成了服务合同关系,只同意接受移动公司的通信服务,并没有同意移动公司在自己的手机上发布垃圾短信。张女士同时表示,手机属于个人消费品,手机号一旦被消费者购买,就是私人用品,消费者有权决定自己的手机愿意接受哪些服务或不接受哪些服务。如果消费者没有表示接受广告的合同意愿,运营商就无权往消费者手机上发送任何“垃圾短信”或产品信息。张女士请求法院判令移动公司立即停止向她的手机发送垃圾短信,并赔偿经济和精神损失费共计17000元。(许丙峰林 丰)
短 评 应从源头治理垃圾短信 随着社会联系的日益紧密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短信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一种重要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方式。在手机短信的广泛使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垃圾短信的出现却给手机用户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烦恼,从出售枪支弹药、代办文凭、提供发票到房产信息、商场打折、基金管理等,垃圾短信的内容已经涉及到了各行各业。
垃圾短信往往导致手机用户和法律的双重尴尬。手机用户在接收到垃圾短信后,如果要讨个说法的话,似乎太显大动干戈。但如果对垃圾短信置之不理,确实让人不胜烦恼——查看手机则可能成为无用的垃圾短信的被动接受者,不查看手机则可能错过重要的资讯来源。于是,手机用户面对垃圾短信时,常常处于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从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并未见有专门针对垃圾短信的法律法规或者散见于法律条文中明确涉及垃圾短信的规定,甚至垃圾短信在法律上的明确定义也无从得知,至于何种情形下垃圾短信构成侵权和违法一时之间也未能有明确权威的定论。于是,在应对和解决垃圾短信的问题上,法律也凸显出难以规制的尴尬。
因此,建议制定《公民信息安全保护法》,由公安部门和信息产业管理部门、工商部门联合执法,加大对通信企业的技术监管,依法受理公民的垃圾短信投诉,经查实属于垃圾短信的,依法对短信发布者予以处罚。同时,完善公民隐私权保护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立法,从源头上制止垃圾短信。(方颜)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