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 题:信息公开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
新华社记者张建高
汶川大地震过去20多天了,医治伤病人员、防范次生灾害、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工作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这场特大灾害发生后的抢险救灾表现,得到了海内外舆论空前一致的称赞。
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所有的赞扬声源于一个起点:信息公开。
地震发生后仅仅23分钟,人们就通过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等获悉消息;不到一个半小时,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的消息。此后,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地震信息呈爆发式出现,媒体报道不仅越来越密集,而且越来越具体、深入。5月17日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每天下午准时在北京发布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及时回应公众对抗震救灾工作的关心。
知情是参与的前提,信息公开是政府与民众互信的基础。正是政府及时发布灾情信息、媒体广泛深入地报道,把灾情程度、救援壮举等全景式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吸引着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把目光投向灾区,关注救灾的每一点进展,让所有中国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对每一个公民的信任,从而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迅速形成。
5月1日,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起始日,11天后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是对政府依法行政、执行条例情况的一次检阅。抗震救灾20多天来事实不仅证明了中国政府公开政务信息的决心和诚意,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一个道理:信息公开是政府获得最广泛民意支持的基础,是政府工作中攻坚克难的锐利武器。
抗震救灾信息公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次生动实践。抗震救灾信息公开,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充分体现,让人民切实感受到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实步伐,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