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调查:“重建家园还是要靠自力更生!”
——德阳灾区群众异地就业开创新生活
新华网福州6月15日电(记者郑良)6月14日,四川德阳市龙台镇同心村的覃安富、朱金兰夫妇来到福建莆田双龙鞋业有限公司已满两周。
“家庭收入每个月要比以前在老家多1000多元,厂里提供了有空调的夫妻房,我们很喜欢这里。”他们对记者表示。
5月底,来自四川德阳等地震灾区的176名受灾群众抵达莆田,目前已经全部上岗工作,最低工资不低于800元。
汶川地震发生后,福建省莆田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当地上千家企业,通过提供就业岗位的方式帮助灾区抗震救灾。莆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黄伟平说:“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但从长远来看,只有灾区同胞有了就业岗位,才能真正树立灾后重建的信心。”
政府部门:3万就业岗位援助灾区群众 5月16日,莆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向四川、陕西、甘肃、重庆等地震灾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发出倡议书,介绍了莆田鞋革、电子、服装、食品四大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上千家等情况,倡议通过劳动保障部门搭建平台,把有就业愿望的灾区同胞组织起来,输送到莆田就业;并承诺对来莆田的灾区同胞免费提供住宿、报销路费、及时安排就业岗位。
由于担心倡议书影响范围不够大,黄伟平又联系当地电视台,对其中一些重点企业进行实地拍摄,刻录成光盘寄到灾区,并通过媒体公布了莆田市敞开大门迎接灾区群众就业的信息。
成都市就业局局长李永捷在得知莆田市能为灾区群众提供3万个岗位的消息后,激动地连声道谢:“灾区很需要这样的援助!”
黄伟平说:“倡议书发出后,每天都会接到一二十个来自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电话,详细询问企业资料,商谈劳务输出具体安排。”
双龙鞋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鞋帽、服装的大型企业,是莆田首批接收灾区群众就业的31家企业之一。公司副总经理陈文勇告诉记者,连日来,他们不断接到来自四川、甘肃、陕西等省份受灾严重的县市劳动保障部门的咨询电话。“他们对我们接收灾区群众就业反应很积极,还将企业用工信息手册挨家挨户送到受灾群众手中,很多群众表示愿意来。”他说。
当地企业:想方设法让灾区群众就业 针对灾区群众对企业情况缺乏了解又无技能培训等具体困难,莆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挑选首批31家信誉良好、用工规范的规模企业,并将这些企业的详细资料、用工情况、员工待遇等寄给灾区劳动保障部门。这些企业可提供近1万个工作岗位,并确保员工最低工资不低于800元、依法为员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
5月30日,在双龙公司人员的陪护下,来自四川德阳的76名灾区群众来到公司。公司为他们提供的工作岗位是针车、成型操作及后勤。陈文勇介绍:“工人们的保底工资是1000元,熟练工能拿到2000元左右,食宿免费。”
经过培训,76人已经全部上岗。陈文勇告诉记者,针对那些生手,公司专门安排熟练员工“一对一”地传、帮、带,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要求。过几天,公司又要迎来一批来自灾区的新员工,届时公司将为他们安排为期一周的专门培训。
记者在公司宿舍区看到,公司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每个宿舍都安装了空调,并有独立卫生间、配备热水器的浴室;夫妻员工可在公司租单间的夫妻房,每月房租100元,公司还给予一定补贴。
泰盛包装彩印厂是一家注册资本5000万元,占地260多亩的大型企业,公司现有员工900多人,其中350名是残疾人。公司总经理林金玉告诉记者,公司还有50个工作岗位可以提供给来自灾区的残疾同胞。
莆田当地不少企业还放宽了对员工年龄的要求,通过增加后勤、包装等工作岗位,想方设法让灾区群众就业。
灾区群众:自力更生重塑美好生活 “勤奋、坚韧、乐观、吃苦耐劳”,是陈文勇对他的新员工的印象。尽管绝大多数灾区群众以前从未到过福建,来公司后从事的大多是完全陌生的工作,但他们在大灾之后、新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出的自强精神让人感动。
来自成都金堂县金龙镇的郝强今年20岁,是一名退伍军人。地震导致家里房屋垮塌,他们一家3口这些日子都住在帐篷里。“看到当地劳动部门分发的沿海企业用工信息后,我立即决定报名应聘。父母也很支持,他们留在家乡重建家园,我出来工作挣钱可以为家里分忧。”郝强说。
郝强从事的工种是成型工,负责把鞋底粘贴在鞋面上,计件工资。这是个技术活,把胶抹均匀、鞋面贴稳固得心细、手快。“刚开始要四五分钟才能完成一件,还常弄得满手是胶,只有不停地练。”他有些腼腆地笑了,搓着有些泛黄粗糙、跟他白皙的肤色有些不相称的手。
在老员工的指导下,郝强现在的技巧已经比较熟练了,十几秒就能完成一件粘贴活。“保底工资是1000元,我想现在应该能拿到1200元左右。”郝强告诉记者,在老家那边,三四万元就能盖上一座两层的楼房,“我想靠自己的劳动重建家园。”
来自四川成都的肖鹏是这次来双龙公司的76名灾区同胞的领队。他告诉记者,来到厂里以后,大家都迅速适应了新的环境,开始努力工作。得知他们在这边找到不错的工作后,家乡的不少人也提出过来就业的要求,6月底,第二批65人又将到厂里来。
肖鹏说:“灾难过后生活还是得继续,重建家园还是要靠自力更生!”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