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肺”遭重创 重建至少几十年
省林业厅对我省森林灾后重建规划预计7月底出炉,恢复“绿肺”将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岷山山脉龙门山区,分布着汶川、北川、青川、茂县、九寨沟、平武等多个重要的生态县,地表覆盖着大量的森林植被,不仅调节着西南地区的气候,也充当着长江中上游的“绿肺”。昨日,记者从四川省林业厅新闻发布会上得知,地震导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0.7%下降为30.2%,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受严重创伤。
地震造成森林资源严重破坏
通过遥感影像解析图,能够清晰地看到本次地震带是由青川往南的龙门山和北川以南一段茶坪山组成,而龙门山区也是四川省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该区域林地占全省10.4%,森林蓄积量占全省9.5%。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本次评估组专家周立江解释,遥感图上密密麻麻分布着的黄色小点正是本次地震中森林受到严重影响的区域,它们就像蛀虫过境,将都江堰至广元的森林“啃”出了斑斑伤痕。
调查结果显示,地震之后,灾区泥石流堆积灾害迹地达343万亩,堆积量达42.96亿立方米,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降低30.24亿吨。
说起森林遭到破坏后,对生态的长期影响,周立江以水源涵养功能为例做了个解释:“这些被破坏的森林对水分的储存量相当于20亿立方米,它们被破坏后,相当于损失了两座升钟水库。”一旦水源涵养功能降低,将导致长江径流量大幅减少,还会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而经过地震,上述的这些水土流失潜在条件使得进入长江的泥沙达到10.74亿立方米;森林碳汇储备能力每年损失78.1万吨,损失价值2.5亿元,森林释放氧气能力降低67.38万吨,损失价值2.7亿元,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1053.84亿元。
“国宝”遭遇破碎化生存环境
林业厅野保处熊北蓉处长说,破碎化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用语,主要用来描述栖息地的完整性和连接性被破坏的程度。位于岷江上游的龙门山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是贝母、羌活、黄芪、虫草等多种地道药材的分布和主产区,除了大熊猫、金丝猴、云杉等珍稀动植物物种之外,区域特有属种还有如云杉、冷杉、园柏等。
而这次的地动山摇过后,摆在“国宝”们面前的,就将是一个破碎化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栖息地毁损面积138.2万亩,廊道区域损伤10.6%,对1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2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影响较大。
由于山体土层震落造成的岩石裸露,将使大面积植被失去立足之地,不少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也将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以野生大熊猫为例,就将受到食物来源减少、领地面积缩小、迁徙通道受阻等三方面的生存威胁。大灾之后,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干扰度都在显著增加,伴随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发生,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这对那些本来就不适应现有环境的濒危物种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重建“绿肺”面临巨大挑战
林木毁损、山体滑坡、岩石裸露……要想恢复“绿肺”,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可能实现。“我们设想用3+5模式,前3年首先解决基本生产生活,陆续启动特定项目开展针对性的恢复如治理荒漠化等。”林业厅造林处处长孟宏伟表示,在重建中,将考虑参照国外“治山”经验,如采取工程措施对一些垮塌的山体进行加固,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尽快恢复植被。
据了解,目前省林业厅正组织相关人员对我省森林进行灾后重建规划,预计规划将于7月底出炉。
记者徐洁莹 实习生沈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