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姚芃周斌日前,由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北京正仁律师事务所等组成的一些专家、学者就抗震救灾法律问题召开研讨会。
法律应当贯穿抗震救灾全过程成为本次会议的主旋律。
全国人大法工委副巡视员何山说,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很多法律问题凸显出来,这需要我们法律人认真研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林钧跃指出,信用工具应在灾区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将有记忆功能的记账卡、赊账卡等信用工具投放灾区,不仅可以解决由于受灾群众居住条件简陋,不便携带现金,使用信用工具可以防止和减少偷盗等刑事犯罪的发生,还可以防止多领、冒领救灾款项,记录救灾款项去向,以便实现信息公开和查证等。但就抗震救灾法律支持和建设灾区法律环境而言,当前主要存在为发挥信用工具作用而立新法的问题,以及对现行的中央政府法规、规章和地方法规的条款修改问题。
张文平律师建议修订与捐赠相关的法律法规,因为目前的《公益事业捐赠法》中法律责任部分仅仅只有四条规定,并且没有设定不履行捐赠协议的法律责任。虽然民政部在汶川地震前颁布了《救灾捐赠管理办法》,但作为部门规章,在这一问题上的规制同样不尽如人意。
另据中国红十字总会透露,他们收到了很多关于重建北川学校的善款。如不按捐赠人意愿使用,肯定违反捐赠法的规定,如果按照捐赠人的意愿使用善款,这些善款可以给每个北川中学的学生建一所学校。类似问题,在立法层面必须尽快予以解决。
针对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个人捐赠者到税务机关办理税收优惠的报道,张文平认为,不是我们设定税收优惠的法律制度没有民意基础,而是这一税收优惠制度本身操作性差,程序繁琐。建议简化税收优惠程序。
李银律师针对我国一些企业纷纷提出收养“地震孤儿”的现象,提出建议修改收养法或制定法人收养法,以走出拟制血亲的局限,扩大收养主体的范围,从立法角度确认法人收养制度,对法人收养的条件、程序及其法律后果等方面作出全面的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