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初婚人数从1992年到2005年间净下降约350万人。而伴随初婚人数的减少,中国的“离婚对数”却在迅速增加,1985年的“离婚对数”只有45.8万对,到1990年增加到了80万对,1995年超过了百万对,2005年则达到了178.5万对。
“你都30岁了,赶紧结婚吧!”
今年“五一”假期,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某高校博士生孙涛只在家里待了1天,“太恐怖了,亲朋好友都在催我结婚,我只有逃回学校。”
眼下,像孙涛这样的“恐婚族”不在少数。他们是对婚姻存在恐惧心理的一群人,他们并非没有遭遇爱情,而是对婚姻的恐惧让他们对婚姻殿堂望而却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题客调查网展开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521人参与),22.3%的人认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45.7%的人表示身边就有“恐婚族”。
44.4%的人认为“恐婚族”多为“80后” 大学毕业后恋爱3年,见了双方父母,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但北京某外企员工小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走进婚姻的“围城”:“我们俩的老家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深圳。结婚的话还要摆两场喜酒。两地风俗也不一样,要准备很多东西,想着就麻烦。然后是结婚之后又要生孩子,无穷无尽的烦恼呀!”
“我的人生还有无限可能,结婚的话就定格了!”26岁的艾文从广州来到北京参加珠宝鉴定培训。虽然男朋友一直在要求结婚,她却不想定下来。“他觉得在广州有自己的店面,能赚钱就好了。但是我想以后有机会出国读书,我要充电!”
2008年年初,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指出,全国登记结婚人数在持续减少,初婚年龄显著推迟。2006年,上海男性初婚年龄平均为31.1岁,女性初婚年龄平均为28.4岁;北京初婚年龄男性为28.2岁,女性为26.1岁。
在此次调查中,将近半数的人(44.4%)认同“恐婚族”多为“80后”,41.4%的人认为“哪个年龄的都有,但人数都不多”。同时,超过半数的人(51.7%)认为“恐婚族”是正常现象,持相反观点的人数占28.4%。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石林认为,“恐婚族”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但是目前面临婚嫁的年轻人主要是“80后”。他们在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同时,整个“人生”也随着往后推移。而“80后”独生子女比较多,由于家庭的宠爱,心理成熟度较之其他年龄层次的人要晚熟,而且因为接触社会时间不长,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产生的种种焦虑使他们对婚姻产生恐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好像总也做不好结婚的准备” “现在离婚也太简单了,咱去吃个饭庆祝一下。”热播电视剧《奋斗》里向南和杨晓芸那对“毕婚族”(指一毕业就结婚的大学生)一直磕磕绊绊,结婚还不到1年,他俩拿着结婚证又把婚离了。
2008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的调查表明,当前社会结构的转型已成为影响人们家庭生活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不但在小型化,而且越来越趋于不稳定。
统计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初婚人数从1992年到2005年间净下降约350万人。而伴随初婚人数的减少,中国的“离婚对数”却在迅速增加,1985年的“离婚对数”只有45.8万对,到1990年增加到了80万对,1995年超过了百万对,2005年则达到了178.5万对。
研究发现,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离婚率也会越高。另一项统计则显示:上海的再婚人次占总结婚人次的比重,达到了20%;天津为18.9%;北京则为17.62%。
“结婚,男人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想到房子、孩子等问题,就感觉压力很大。想得越多越觉得没底,好像总也做不好结婚的准备。”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张磊和女朋友在一起6年了,但是婚期却一再延迟。
对于“恐婚”的原因,此次调查显示,68.9%的人认为是“离婚率高、失败婚姻多留下阴影”;65.2%的人认为是“没有做好承担婚后责任的心理准备”;56.8%的人“担心婚后生活压力过大”;50%的人认为“对婚姻没有信心,维系困难”;43.8%的人同时认为“恐婚”是因为“心理年龄还不成熟”和“很难相信对方”;还有31.9%的人认为原因是“结婚成本过高”。
“当前社会,人变得越来越现实了,面对的诱惑也越来越多。”某外语培训机构员工陈小丽说,她有时候连自己的感觉都无法确定,更不要说去完全信任对方了。
石林表示,“恐婚”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漂”着的,来自不同文化环境和成长背景的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但很少有机会能深层次互相了解和认同,高速流动的人群也加剧了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离婚率越来越高,信任体系的缺失给社会婚姻状态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次调查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人(35.7%)认为当前社会没有良好的“婚姻环境”。58.8%的人认为在“信任对方”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结婚。
“恐婚”是因为对婚姻很慎重? “就像电影《立春》里面那个一心追逐自己歌剧梦想的音乐老师,心里并不想结婚,但是当大街小巷都在议论你的时候,怎么办?我很可能顶不住就从了。”陈小丽说,家里人怕她一晃就错过了“大好的青春”,于是都很积极地给她介绍对象,“都是有经济基础,有车有房,但是如果我为了这些而结婚,我会很鄙视自己。”
但是孙涛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有车有房,有了稳定的收入再结婚,是对爱人负责任的表现。虽然现在是“恐婚族”,他却觉得自己不会一直“恐”下去,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他会考虑结婚。
调查显示,在被问道“您有哪些条件才会选择结婚”时,人们给出的排序是有稳定的收入(73.2%);信任对方(58.8%);有房(55.8%);事业稳定(53.3%);到了一定年龄(50.9%)。
“人生不是做菜,要等料备齐了再下锅,那样的话很多机会都会错过了。”某房地产公司职员邱岩说。
“关键是在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人。谁不期盼和爱人一起慢慢变老呢?”虽然承认社会的功利化,但陈小丽还是梦想着像张爱玲说的那样,“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在本次调查中,虽然对社会的婚姻环境并不乐观,但是高达71.1%的人还是愿意“相信白头到老”。
“"白头到老"当然是婚姻的理想状态。很多"恐婚族"之所以"恐婚",就是担心自己的婚姻不能达到这样的理想。”石林认为,“恐婚族”大部分都是责任心很强的人,如果意识不到婚姻意味着什么,根本就不会恐惧,很轻率的就可以结婚,遇到问题又很轻易就离婚了。“恐婚族”一般对自己很了解,对婚姻很慎重,他们会理智地考虑到结婚之后的情况和后果。
石林建议,如果“恐婚族”想要结婚又“恐婚”的话,就要找出自己“恐婚”的原因所在,在婚前完善自己,让自己成长,在欠缺的方面做好准备,那么将来进入婚姻就不会遇到麻烦。
“而对于那些因为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有关的"恐婚族",比如父母婚姻不和谐或者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人,就要努力使自己消除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学会爱,学会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石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