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9时许,一名外地来沪歹徒持刀闯入上海闸北公安分局,连续捅伤多名民警和一名保安,随即被民警当场擒获。上海闸北公安分局受伤民警和保安被送往长征医院和北站医院抢救。中新社发宣克炅 摄
经初步侦查,犯罪嫌疑人杨某,男,28岁,北京市人。 中新社发 宣克炅 摄
28岁青年杨佳的一次疯狂报复,使得10名警察当场喋血警局。特殊的场合,惨痛的结果,使这一案件具有无比的轰动效应和剖析价值。所以,虽事件已过十几天,但相关舆论场之波动却愈发强烈。
不难发现,虽然杨佳制造出如此巨大的伤亡,却并未得到多少诸如“杀人狂魔”之类的负面评价。相反,被他杀死杀伤的那些警察并未得到多少同情,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的幸灾乐祸者。
这种舆论场所折射出的世道人心,值得深入探究。
如果我们能够不偏不倚,以客观的角度看袭警案本身的情节,又可以发现其诸多不妥当之处。如果杨佳精神不存在问题,则即便暂时抛却法制观念,退回到“以暴易暴”的低层次上,也是讲究“冤有头,债有主”的,不分青红皂白见人就杀,纵有天大委屈,也掩盖不了这种行为的疯狂。
但是,有很多人似乎并不想计较这些细节和道理,而只是对“警察被杀”和“警局丢丑”这一事实感兴趣。
为什么会这样?某些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出于对警察的习惯性不信任感,是为了自己的“经验中的正义”;还可能是杨佳近乎“飞蛾扑火”的疯狂行为太令人难以想象,被震撼的人们试图用想象和推理给出更合理的解释。还有,其中一小部分原因,可能源自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崇尚所谓“侠盗”的传统,某些人大概是在杨佳身上寄托自己对于所谓“侠盗”的想象。
可以说,越是自认为被边缘化的人群,具有同情暴力行为的心理倾向者就越多,甚至哪怕该暴力行为具有明显的反社会性。比如在《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当中,就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节。而现在,透过对杨佳袭警事件的舆论反应,又可以看到社会上越来越庞大的被边缘化或自认为被边缘化的人群的存在。
这种现象也许并不奇怪。人们之所以产生边缘感或流向社会边缘,不外乎两种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原因,在金钱至上的时代,收入的差距最易使人产生边缘感、自卑感等;二是社会原因,如果因为某项政策的限制,使自己无法获得他人轻易可以获得的东西,“非主流感”也会相当强烈。而回想一下近些年来社会发展状况,毋庸讳言,贫富差距和权利不公仍然严重,甚至越发明显。
如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产生强烈的被歧视感和受伤害感,进而产生对于权力部门的不信任感。因此,杨佳袭警案件之所以形成当前的舆论场,当属这种社会心理背景下的必然。(郭之纯) (来源:山西晚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