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雁冰 侯静本报记者 徐凯 何茜
“5.12”大地震,让青川25万人无房可住。这么多人怎么安置?地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7月20日,记者走进青川。
“涉及这么多人的安置,必须深入调研,才能作出决策。
”县委书记李浩生介绍,他们从各单位、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到各乡镇调研。在有6个乡镇的乔庄片区,反馈的信息表明:90%以上的群众认为,在临时过渡安置房的基础上建过渡房,是保护好生产生活资料的最佳选择。
在瓦砾乡调研时,工作组发现,920户受灾群众等着要板房,但板房一时难以满足需要。废墟上可用的旧料、木工材很多,为何不先用来自建简易过渡房,以后再建永久房呢?这样既节约耕地,又节约资金。县领导认为,这个主意好,应当大力提倡。
简易房怎么建?县指挥部根据调研结果,连夜编写出“三字经”——众乡亲,快立行,建家园,靠自身。选好址,看山水,后观山,前看水,水不冲,山不倾。建好房,有标准,两三间,要节省,卧厨房,全盘定。木做柱,要牢固,石棉瓦,房上铺,轻便墙,四周做。房前后,深挖沟,通排水,防潮湿,要通风,避酷暑……
“5月22日,我们到乡下开大会,给农民算账:农村修板房要花一万多元,很不现实。而且,粮食往哪里放,猪牛养在哪里?都是问题。自建过渡房,就地取材,经济适用,生产生活资料都保存下来了,以后建永久房也比较容易……2000多人听得津津有味。”参加调研的县科协主席李昌宏回忆,第二天,乔庄片区的群众就自建过渡房。临时安置点的孔溪乡的600多人、大坝乡的500多人纷纷回去建房。到6月30日,乔庄片区已建成8553户。
到7月20日,全县城区和公路沿线建成板房19235套,入住12085套;群众就地就近分散,以竹、木、稻草、油毛毡等为材料,搭建能避暑、防水、过冬的过渡安置房6.8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