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烤鸭英国被禁”因何让人敏感与疑虑?
人们是更需要美食制作标准、美食传统程序上的一丝不苟,亦或是食品安全生产、食品加工流序上的一丝不苟?
■北京 薛七七
北京烤鸭是英国人最喜爱的中国食品,在英国受到数百万人的追捧,也是英国各个餐馆和外卖店的菜单上的主打产品。
|
在北京奥运会已进入最后倒计时阶段,类似“北京烤鸭英国被禁”的“冲击力”新闻难免引人关注。世人皆知,北京不仅是一座政治和文化意义上的魅力古都,它还有着其他众多让人叹咂称道的招牌式内蕴,有着浓郁地域特色的美食系列便是其中代表性名片之一。北京风味的特色美食虽然数不胜数,但被直接冠衔以“北京”呼之的恐怕也仅有烤鸭了。诚然,恰因为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之高,让我们无法对这样的新闻事件漠视和疏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更有必要对这则新闻信息所折射的方方面面予以剖析和思考。
事实上,颇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北京烤鸭英国被禁”标题概括是远不够精确的。英国环境卫生部门此次“禁令”所指,是源自欧盟所出台的一项针对转炉的安全规定,它严禁餐馆使用那些没有“CE”欧盟安全标志的厨具设备。换句话说,英国环境卫生部门的禁令所指,并非针对北京烤鸭这一美食品牌本身,而是由于其很“英国特色”、很“欧盟特色”地将食品加工安全监控防线外延、前移到了可能有一定安全隐患的传统厨具设备之上,“误会”由此而生:英方相关部门或许认为,在安全加工生产、安全食用标准这一固化标尺覆盖下,没有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英东(东方)差别”之分;而北京烤鸭的品牌制造者、相关加盟经营商以及它的消费拥趸,可能会“固执”地坚守自己的美食信条:只有用传统工艺方法、传统烤炉烹制加工的“北京烤鸭”才是名副其实和正宗地道的,舍此一途,则多少与“李鬼”无异。
人们是更需要美食制作标准、美食传统程序上的一丝不苟,亦或是食品安全生产、食品加工流序上的一丝不苟?《每日邮报》相关新闻上的一段话很值得玩味:“目前这些餐馆使用的挂炉多数是欧盟以外国家进口来的产品,安全系数和欧盟并不一致,虽然目前没有发现伤亡案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当防范于未然。”以它的这份严谨和执着劲,想要“中庸”或二者兼而得之地求取一定回旋余地,想必是无望的。那么,它是否意味着某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信念与文化,在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抉择中只能选择入乡随俗甚或“断臂求生”呢?亦或,从更广阔高远的历史时空背景上俯瞰,在某年某月某时某地的标准化壁垒前所断弃的,又似乎仅是观念和信条的某些“假肢”?
其实,这种因民族性、地域性差异而生的美食信条之歧见争锋,早已有之。2006年,我们的地理与文化近邻韩国,便曾因为韩式烧烤被英国相关部门实施了类似禁令,其理由仅是“明火烧烤太不安全”。而更早些的2002韩日世界杯之际,其更是因喜食狗肉之民间习俗,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舆论关注。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因东西方的文化、信仰、习俗差异而生发的碰撞交锋说又似并非无的放矢。可供俯察的是,韩国方面对此境况所采取的相对强硬、或者说相对民族本位的应对处理方式,是否便是经得起历史与文化(人文、环保)终极信条检验的最优选项呢?
让人好奇的还有,用一个数千英镑的欧盟标准安全烤炉所加工制作的北京烤鸭,会是怎样一种“中西合璧”的美食风情呢?类似的疑问,我们其实还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