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们在首家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创办人孙恒的组织下,制作并填写了2万份爱心祝愿卡,寄往四川地震灾区。
“城市生活不能缺了我们这些打工者,在灾难面前时我们也应该站出来。”孙恒表示,打工者在城市成长过程中,正在不断形成自己的文化,“打工者文化艺术博物馆”正是实践这一理念的产物。
“离开了亲人和朋友,踏上了征战的路途,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理想而奋斗……我们的幸福和权利,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几个月前,在距离北京市区40余公里的朝阳区金盏乡皮村一处小院里,全国首个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创办者孙恒和他的工友们怀抱吉他唱起了《劳动者赞歌》,庆祝这个属于打工者自己的博物馆正式开馆。
几间平房,一些由工友们亲手制作的简单展台———一切都与市区里气派的博物馆有着天壤之别。但就是这些平房、展台,构成了首家“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目前藏品有500多件,以工友捐赠为主,包括暂住证、土地证等文字资料,工友用过的锤子等劳动工具,以及相关的剪报、照片等。5月1日开馆当天,博物馆推出了“打工三十年———流动的历史”专题展览,从打工历史、打工姐妹、留守儿童等多个方面展示了30年来农民工生活的变化。
“看过这个展览,我有了好好生活的信心。”来自湖南的打工妹全某说,以前总感觉自己很辛苦,但在这里看到其他打工者的生活状况后,突然感觉自己吃的苦也不算什么。
“泪水、汗水、一切艰辛,用微笑抹去,真心希望社会各界和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让微笑延续。”有人在留言簿上留下了这样的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卫教授对记者表示,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打工者艺术博物馆是一种自发兴起的文化,也是一种能动性的文化。它的意义就在于自己来记录自己的历史,自己从这种历史中寻找、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建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