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姜明实习生苗田)天津市有一家代人解决医疗纠纷的服务机构———医疗纠纷调解中心,成为患者维护自身权益的一条新途径,引来不少患者称赞,但同时,却引来不少医疗机构的担心甚至不满,并由此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
而这一状况也为这种医疗纠纷调解的新探索带来了挑战。
日前,记者来到天津市医疗纠纷调解中心,在大约一个半小时里,就有两位患者就医疗纠纷等问题进行了咨询。前来咨询的张女士说,为解决医疗纠纷她跑了很多地方,得到的答复各不相同。而在这里有专家告诉她到底是怎么回事,看不懂的病例、化验单,人家都能给解释清楚,心里踏实多了。
据了解,2007年,金必达公司和天津仲裁委员会联合创建了医疗纠纷调解中心,人员由医学和法律专家组成。面对纠纷调解者,中心至少请3位主任医师对诊疗过程背对背做出评估,提出建议。当调解程序走不通时,中心会协助患者进入诉讼程序。据统计,中心自运行以来,服务对象呈现“一头热一头冷”现象:上门求助的患者有1360多人,而医疗机构前来咨询和请求调解的仅有6例。
成立调解中心一事,在天津医疗界一时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业内人士表示了忧虑:调解中心谁来规范,谁来监督?是否会成为“专业医闹”?另外,围绕服务机构能否为医患纠纷缓冲矛盾、中心是否有足够的权威保障自身调解的公正性和合法有效性等问题,各方人士也出现不同看法。
据该医疗纠纷调解中心庞主任介绍,成立中心,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法律维护患者的权益,同时消除对于医方的误解或不良影响。他说,患者需要专业机构的服务来扭转其在医疗关系中的弱势,现在做的就是试图将医患关系由“专业团体———个人”转化为“专业团体———专业团体”,让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协商,促进医疗纠纷公正处理。
据悉,由于患方普遍缺乏医学知识,在申请鉴定时往往因问题无法“切中要害”而导致难以获得满意的答复。也正由于患方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使得患者或其家属经常选择“闹”医院,把问题复杂化。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医疗机构之所以对成立调解中心这一做法不认同,除了其他因素外,很重要的是他们要与“很明白”的专业机构打交道,而这,往往会让人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