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范
最近,贵阳市干部制度改革推出新的举措,将出缺的4个区(市、县)党委书记职位在全市党政企事业单位现任正、副县级领导干部中进行“公推竞岗”。81个符合条件的报名者通过多轮PK,产生4个区(县)各两名“优胜者”。
最后再通过组织考察、市委常委会研究、市委全委会差额票决方式产生4名区(县)党委书记人选。该市同时表示,今后出缺的区(市、县)党委书记、区(市、县)长,将通过公推竞岗产生人选;出缺的部分市直部门负责人,也将通过公开选拔产生人选。
此事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引发高度关注。各地公推竞岗屡见报端,现在已不稀奇,贵阳的做法为何迅速吸引大众眼球?主要是因为贵阳此次拿出的职位不再是其它地方过去常拿出的副职岗位,而是在现行体制中“含金量”十足的县委书记。由于我国的县级党委,处在执政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直接交汇点上,县委书记岗位非常特殊。对上,是上级党的政策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下,是基层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两个方面都离不开县委书记。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评价,选择县级作为突破口,对于干部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这些年来,尽管我们的干部选任方式作了很多探索,但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单位的“一把手”,特别是位置更加重要的地方党政“一把手”,始终是干部制度改革中一个不可触动的禁区。按照长期形成的惯例,一旦这些岗位出缺,仍然全部由上级党委任命。这种干部产生方式从上级领导机关的出发点来说可能是维护党的组织集中统一的需要,但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贵阳市“公推”县委书记这个岗位的举措,其最大亮点,在于首次在地方党的主要领导岗位的选拔任用上,真正朝着坚持党管干部和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两原则统一的方向迈进,有效地提高了在这个层次上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对于干部制度改革具有标本意义,对于党内民主建设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如果走好了这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干部制度改革和党内民主建设会有一个更大的推进。
当然,还要清醒地看到,干部制度改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公推竞岗县委书记的出发点,无疑是改变现在干部选任方式中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不一致的弊端,但是迈出的这一步仅仅是在一个层级的选人用人问题上实现了突破,如果其他层级特别是上一个层级的用人方式不同时作出相似的改革,可以想像,即便是推出一位优秀廉洁的干部,但在他任职以后,能否兑现他参与公推竞选时对大众的承诺、真正实现我们改革干部用人制度的良好意图,恐怕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一些专家提醒,公推走过之后,“配套”必须跟上。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