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鼓励农户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使闲置的土地产生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一部分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流转双方大多是口头协议,程序不规范,权益难以维护。”
“土地流转中仍有少量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或建设用地。
”
这是五河县人大常委会关注农民的“命根子”,在对《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贯彻落实情况执法检查后召开常委会,委员审议执法检查报告的发言。
近年来,该县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同程度的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推进难、传统经营模式改变难、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县政府于今年初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试点。此项工作开展以来究竟取得了那些成效,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5月,该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先后召开了由法院、农委和国土局等有关单位和部分乡镇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县国土资源局的工作汇报,然后,深入到该县东刘集、沱湖、沫河口等乡镇进行执法检查。
据悉该县耕地面积114万亩,14.8万农户,63万农业人口,土地流转总面积1582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0.13.9%,涉及农户3781户,一般采取转包、转让、出租和入股等形式流转。检查组在该县大新镇了解,三冲湖和蔡家湖是低洼地,年年庄稼被淹,加之当地农民长期以来有外出打工的习惯,所以,很多农户都有将低洼地向外流转的意向。2002年,经县有关部门和大新镇政府牵线搭桥,蚌埠客商王启兴在大新镇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兴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该公司以每亩每年258元价格租赁了三冲湖、蔡家湖低洼地共2056亩种植杨树,租赁期限为13年,涉及四个村,共985户,为农民增收探索了一条新路。该县东刘集镇成立了新时代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流转土地1105亩,经营权入社307亩,电话协议等委托耕种840亩,劳务机具服务11000多亩,跨及3个乡镇29个村,现种植玉米、花生、水稻和大豆等农作物,年土地经营收入40万元以上,农机具服务收入35万元左右,劳务出勤10000人次以上,合作社直接带动1000多户增收200万元以上,减少农民工往返浪费100万以上,间接社会效益150万元以上,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推进了农业产业化。执法检查发现,通过土地依法合理流转,稳定了农民的承包权,放活了经营权,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执法检查结束后,6月27日,该县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一次会议,听取了执法检查组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大家在审议报告时,对县政府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农民带来实惠给予了肯定,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一是政策法规宣传还不够,干群法律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一方面表现在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未按照程序执行;另一方面表现在部分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强,不愿及时申报和办理流转手续,自发流转和口头协议多,容易引发矛盾纠纷,增加管理难度。二是监管机构不健全,工作程序不够规范,合同审批不细致,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纠纷调处不够及时,易造成越级上访。
为次,常委会组成人员向县政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引导农民增强依法流转土地的自觉性;二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动态跟踪,以保护农民利益为根本,提高土地配置效率;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源整合,带动农户搞规模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县、乡镇两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禁止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或建设用地。
该县政府接到审议意见后,及时向该县人大常委会反馈,将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加快发展规模经营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总结经验,正确把握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的基本原则,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步伐;加强领导,落实措施,规范管理,确保工作取得实效。(郑运庄)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