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中国与周边国家和谐相处 实现共赢互惠互利

  中国与周边唱出共赢戏

  “和谐世界”在向地区发展,首先的指向就是“和谐周边”——区域发展中要与每个国家保持友好的关系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洁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展现出了一种创造性的轨迹:“和平”,“发展”,“合作”,“和谐”,“共赢”,这些关键词定位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这种变革引来的发展,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和平的“稳定器”和经济的“引擎”,是对当前中国在亚太地区所担当角色的一种描述,也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与和谐世界理念,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化解周边疑虑

  任何变革都不会从一开始就被所有人接受。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北面面临苏联的高压,南边则刚刚结束一场自卫反击战,在外界看来,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似乎无法支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宏伟的规划。那时,当听到中国传出改革开放的声音时,一些长期受西方政客和媒体影响的周边国家,对这样一种有可能深切影响自身的新鲜事物,持有的基本态度是忐忑和观望。

  “在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前5至10年间,周边各国对于中国,总体上还是持有一种‘观望’的态度。”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王锦珍回忆起那时的情形。

  在那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随后的几年中,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

  中国人对改革开放的澎湃激情和中国政府的坚定决心,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所蕴藏的巨大机遇,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注意,并逐步化解了他们心中的疑虑。上世纪80年后期,随着中苏关系解冻,中国的周边安全态势有所缓和,中国政府的睦邻政策开始逐渐被周边各国所理解,各国对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多数国家开始以官方形式与中国合作。

  从1978年到20世纪末,是中国“引进来”的战略发展期。这一时期,中国重点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对经济中的短缺要素给予补充,促进了企业在技术和生产能力上的更新换代。

  从1992年开始,中国吸收的外资中,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借款,比重达到57%以上,这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一个战略性转变。1993年以后,中国吸收FDI(直接投资)的跨越式发展令世界瞩目。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为中国参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战略,提出了中国下一步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又体现了国家的政治利益,同时,还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

  面对新的不平衡

  然而,新的不平衡还是出现了:自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一时间“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遇到的贸易摩擦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这也成了2004年春胡锦涛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直接阐述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一个背景。

  当时,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说,“中国希望在不给现有秩序带来冲击的情况下实现发展,希望能找到给近邻各国带来好处的崛起方式,反映了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全新的战略思维。”

  这一新思维无疑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课题,首先是周边国家能不能接受。

  日本《朝日新闻》外事专栏作家船桥洋一曾有这样一个观点:在国际关系中,崛起的方式往往比崛起本身对世界的影响更大。速度、方向、意识形态以及更为重要的对世界平衡的影响,会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带来疑心、戒心、嫉妒和恐惧感,引起反抗和反作用。

  2004年初,这位日本著名作家赴北京参加了一个有中国外交官和研究人员参加的国际会议,回国后,他在《朝日新闻》描述北京面临的形势时写道:“中国恰恰最深刻地觉察到了这种担忧。”在京期间,中国政府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告诉他,“中国希望在不给现有秩序带来冲击的情况下实现增长和发展,希望能找到给近邻各国带来好处的崛起方式。”

  在此几个月之前,美国媒体也捕捉到了一组反差巨大的画面:2003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刚刚离开东南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随即造访了这一地区。中国成为东南亚地区外第一个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国家。中国还与东南亚国家签署了一套行为准则,以减少在南海因领土争端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当年12月12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了一篇回顾性文章,美国亚洲协会副主席罗伯特拉特克写道:两位领导人的口气有着天壤之别。中国发出的信息是,“我们是来帮忙的”;而美国的信息是,在反恐战争中“不是跟着美国,就是反对美国”。“哪一种是更有效的外交战略,不难想像。”

  2005年4月,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和平发展”的思想,并将其正式定位为国家战略之后,中国周边政策大手笔不断。中旬,温家宝总理对印度进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访问,与南亚邻国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月底,胡锦涛主席签署了与印度尼西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协议。

  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助理教授伊夫林吴敏感地注意到了“语义”的变化——在中国外交政策词典里,“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官方采取的最高级的国际伙伴关系。“北京采取了包容态度,这是向亚洲较大国家作出保证并促进共同利益的重要扩展。”

  罗伯特拉特克则写道,“在中国寻求崛起的时候,它明确表示走和平路线。中国把它的崛起作为促进整个亚洲发展与稳定的一部分。对仍受到90年代末经济困境影响的亚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信息,即中国将前所未有地与其邻国打成一片。”

  作为对此前研究和实践的总结,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就在白皮书发表的两天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首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中国2004年GDP比原来的统计增加了17%,中国的GDP在2005年肯定将超过法国和英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意识到自己的增长在发达国家和邻国可能造成的疑虑,北京决定编写这份白皮书。”经过仔细计算,西班牙埃菲社发现,其中上百次提到了和平以及与和平有关的词汇。

  埃菲社电文中还引用了白皮书中的阐释,“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发展,能源自给率达到90%”,“中国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更不通过掠夺别国来发展自己”,“中国的精神体现在航海家郑和身上,他当时率领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

  共同改变亚洲

  2005年2月17日,美国前政府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从美国人的视角谈到了中国与亚洲经济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正在改变亚洲的面貌。”巴尔舍夫斯基指出,中国大陆目前是日本、韩国、泰国和新加坡最大的出口市场,是印度、俄罗斯、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中国是亚洲经济的火车头,亚洲5个主要经济体韩国、日本、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每年把4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中国大陆,这些资金相当于每年在中国大陆兴建2000个工厂。”

  “亚洲5个富裕经济体的资金和技术与中国大陆庞大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影响:第一,亚洲制造业数量在全球份额中大幅度上升;第二,极大地提升了亚洲经济的质量。”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经济得到了惊人的成功。中国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引擎,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为周边邻国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

  而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行动就体现了通过合作把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变为“中国机遇论”的理念。面对东南亚“大面积受伤”的金融系统和倒闭的企业,中国没有坐视不管,更没有趁机渔利,而是作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大决策,从而阻止了这场金融风暴的蔓延,大大减轻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压力,进而迎来了“中国的行动拯救了亚洲经济”的赞誉。

  经贸领域如此,其他领域如安全、反恐、环境,等等,中国也在与周边国家持续不断地合作。

  “冷战结束后,中国对地区多边组织的看法有了很大转变。”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刚做了一个梳理:中国首次正式参与地区多边安全组织活动始于1994年的东盟地区论坛,1996年中国在东盟地区论坛上首次提出“新安全观”的主张,核心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中国领导人在多边、双边场合多次呼吁树立‘新安全观’,说明中国对于多边合作组织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多边合作成为维护中国周边安全与稳定的重要途径。”

  李刚说,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通过多边组织参与地区事务的一项重要行动,同时,它还是中国第一次主动发起成立的多边组织。2001年6月15日,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江泽民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深化团结协作共创美好世纪》的讲话。

  在中国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范围从最初的促进边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等三股势力,发展到更为广泛的经济与战略合作领域。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意识到作为地区大国肩负的责任,在亚洲日益发挥地区和平‘稳定器’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为区域和平与繁荣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楚树龙教授如是说。

  和谐由世界到周边

  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主张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是在2005年4月22日。当时,胡锦涛主席在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时指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两个多月后的7月1日,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这是该理念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在短短的5分钟的演讲中,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其要点。

  在联大的讲话中,胡锦涛说,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次发言虽然只有短短5分钟,各国媒体还是迅速抓住了其中的要点。第二天,日本共同社评论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向世界各国领导人保证,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全球和平与稳定,不会对国际社会构成威胁。”

  对于“和谐世界”的理念,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秦亚青教授解释说,中央在对世界大局进行判断、突出“合作”两个字的时候,就已体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意识,即中国需要与世界互动。到全面提出“和谐世界”的世界观,表明中国要完全成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世界融合。而其中蕴涵的意思是,中国现在已成为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建设者和改革者。

  “‘和谐世界’的提出,是中国真正从一个国际体系成员的角度来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中国外交领域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金熙德研究员认为,“和平发展”是发展观,讲的是自己,即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和谐世界”的起点更高,这是世界观,或者说是国际秩序观。一种很理想的国际秩序就是“和谐世界”。

  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大正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后,中国外交部加紧了对这一理念的研究,目标就是把它具体化为外交政策。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的一位高级官员说,现在,“和谐世界”在向地区发展,首先的指向就是“和谐周边”——区域发展中要与每个国家保持友好的关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