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先聪 张春
3日下午,攀枝花市西区陶花街社区书记苏敏在社区前的小学操场上巡视,询问住在帐篷里的群众有什么困难和需求。地震发生以来,她已连续熬了几个通宵。
苏敏告诉记者,这里是社区唯一的集中紧急避险安置点,有20顶帐篷,住着32户101人,另外分散安置了62户。
但全社区772户中有586户危房,帐篷很缺,安全的安置点也不够。她和社区的党员干部,一时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
社区党支部只有7名党员,苏敏就把社区30多名党员组织起来,每个人胸前都戴上党徽,分别承担巡视、安置、抚慰等工作。“关键时刻,党员要亮出身份,挺身而出。”她说。1日,记者采访路过仁和区大龙潭乡大龙潭村坡头子组,正碰上组长高国村闹了个“灰头土脸”:帮助村民高联应从危房里抢搬家什时,一场余震摇塌了半截土墙,打在他的肩上,一身是灰。4日上午,记者在坡头子组又碰到高国村。戴着“党员服务队”袖标的他正挨家挨户通知村民到武警攀枝花森林支队专门开来的炊事车旁吃早饭。直到村民都吃到了热腾腾的面条,他才端起碗。
高国村很累,“但是,作为党员,我必须挺住”。
在攀枝花西区,815名基层党员干部组成121支党员服务队,统计受灾情况,安置群众忙个不停。
60岁的林永明是攀枝花西区大宝鼎社区的退休干部,震后他有一个新身份:安全检测员。他和老党员罗安详每天要爬上山沟两旁的棚户区,挨家挨户检测房屋,发现危险就找专业人士来鉴定,并动员居民搬到安全的地方。崎岖的羊肠小道、倾斜开裂的土房,随时可能发生危险,但林永明一心想的是:走快点,多巡查一遍,就能多发现隐患,群众的危险也就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