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15日电(李桥朱素英)水资源贫乏,干旱缺水一直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多年来,内蒙古从自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实际出发,坚持开源节流并重的方针,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推动节水灌溉事业快速发展。
截止到2007年末,全区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724.6万亩,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大力改善民生,促进农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农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内蒙古坚持把节水灌溉作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措施来抓,投入节水灌溉建设资金17.98亿元,以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牧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等重点项目为龙头,带动全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自治区制定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节水灌溉条例》,颁布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为节水灌溉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2007年,自治区进一步完善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节水灌溉工作力度。首先是自治区采取水权转换、工业建设项目资金补偿等方式,鼓励引导有条件地区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建设,使以工补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是自治区加大了节水灌溉投入力度,安排政府专项资金3亿元,启动实施了河套灌区节水灌溉项目,再者是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提高建设标准,否则不予立项,不准开工。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节水灌溉,建立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增强了全社会节水灌溉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
内蒙古各地也紧紧围绕自治区政府确定的优化农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进程,提高集约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点,适时调整思路,主动适应形势,把发展节水灌溉与当地结构调整、高效园区建设、围封转移项目,农牧业新技术应用推广结合起来,提质增效,增收富民。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的通辽市在继续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节水灌溉示范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配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土地等部门搞好节水工程建设,使全市自2002年度以来年纯增节水灌溉面积均在30万亩以上,2007年更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4.38万亩。并且,为了加强地下水的有效节约管理,通辽市还结合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在机电井上安装了200多套"射频卡自动灌溉管理控制器",提高对地下水的有效节约管理,使全市全年新增这种新型灌溉管理模式3万余亩;乌兰察布市紧紧围绕专用马铃薯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全市引进大型指针式喷灌机104台,小型喷灌机45台,发展高标准马铃薯基地节水灌溉面积5.7万亩,使专用马铃薯生产实现了种植规模化、灌溉节水化、生产集约化,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成为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项目区群众户均年增收1500元;锡林郭勒盟贯彻“以建设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方针,新增节水灌溉饲草料地8.99万亩,规模大,标准高,效益好。种植的青储玉米平均亩产突破了4000公斤,为落实禁牧、休牧措施提供了物质保障,真正起到了“小建设、大保护,小绿洲,大生态”的作用,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接受记者采访时,当地不少党政干部都深有感触地说,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种植结构的调整,随着农牧业产品生产率与商品率的提高,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2007年,内蒙古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2724.6万亩。其中喷灌面积791.66万亩、微灌面积21.08万亩、低压管灌面积1013.2万亩、渠道防渗面积898.67万亩。与“十五”期末相比,节水灌溉面积增长了21.2%,其中喷灌面积增长了15.1%、微灌面积增长了20.7%、低压管灌面积增长了30.3%、渠道防渗面积增长了21.2%万亩,年节水1.6亿立方米。节水灌溉不仅使优质高效粮、油、菜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土地的产出率,商品率大为提高,农牧民收入成倍增加,农牧民致富达小康步伐的加快。而且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共发展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面积18.92万亩,每年可为畜牧业生产提供1.75亿公斤优质饲草料,有效地解决了畜草矛盾,补饲牲畜78.91万头只,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面积分别达到341.58万亩、661.04万亩、111.32万亩,使1110.84万亩天然草场得到了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止,部分草场生态环境状况出现了好转的势头,草原生态环境恢复效果明显。当地农牧民普遍认为,节水灌溉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大力改善民生,促进农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