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困难我们不能忘记”
——广西柳州市推进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改造工程纪实
作为柳州市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改造首个试点工程,位于广西柳州市跃进路的和兴园项目动工兴建已有小半年了,陀海新就住在离工地不远的改制企业———原柳州双合袜业厂的职工宿舍里,仅有三层的宿舍楼外层灰沙已有些剥落,裸露着红砖。
这位1968年进厂的老职工和厂里的许多老伙计一样,已习惯了每天买完菜后绕过来看看。
9月10日,望着机器轰鸣的工地,陀海新满怀期待又略带怀疑地对记者说:“这辈子我从来没住过好房子,要真的能以旧换新就好了!”
随着第一期、第二期工程的顺利开工,9月下旬,覆盖鱼峰区、柳南区的第三期工程又将动土兴建。届时,总投资约53亿元的三期工程六大项目将惠及人口8.66万人。8万余龙城困难职工在燃起安居梦想时,面对突如其来的喜悦,许多人的心里也像陀海新一样稍有疑虑,毕竟,柳州市制订的“原地段安置、以旧换新、拆一还一、人性化安置”等改造模式不仅在广西开了先河,在国内也还没有先例。
“原以为这辈子都没办法圆住房梦了,没想到政府没有遗忘我们”
柳州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云集。上世纪末的国企改制,使这个城市的分流、下岗、失业职工人数占了广西的一半以上。
今年1月,柳州市总工会对全市272家车船、机械制造、冶金等企业4948户职工住房进行调查,住房困难户多达3330户,无房户1618户,其中有的人均不足3平方米,情况好一点的也不足10平方米。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处于无法享受住房保障的“夹心层”,因生活贫困,至今还居住在有三四十年房龄、脏乱破旧、无厕无厨的筒子楼里,很多家庭几代人挤在不足40平方米的危房里。
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胜利小区,是柳州市目前最大的大板房住宅区,80%以上的住房属改制企业职工。住在小区一楼的付元英说,不久前,二楼阳台突然倒塌下来,幸好没砸伤人,听说政府打算对小区进行危旧房改造,小区里的许多人和她一样,高兴得几天没睡好。
柳州市原棉纺厂职工龙爱玲,至今仍对“和兴园”动工时的热闹场景感慨不已,“原以为这辈子都没办法圆住房梦了,没想到政府没有遗忘我们。我们在企业埋头苦干30年,以为企业改制后就没有人再管我们了,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政策帮助我们住上新房子。”
龙爱玲现在的家才30平方米,是一梯六户,厨房、卫生间是公用的,大白天房间里都要开着灯。龙爱玲从棉纺厂下岗后,现在的月收入仅780元,还要供孩子读书,柳州市目前的商品房最便宜的每平方米也要2000多元,手里拿着这点工资,龙爱玲对买房的事想都不敢想。
如今,龙爱玲兴奋地告诉记者,她打算选择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按照政策她可以免费置换到48平方米的新房,余下的部分钱不够可先找亲戚朋友借点,孩子大了需要一套大点的房子,她不想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不能让职工走在外面很高兴,回到家里很扫兴!”
改革开放30年,柳州市的工业总产值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3.7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400亿元,城市建设与城市面貌更是一年一巨变,穿城而过的百里柳江风光旖旎。“在工业城市中,柳州山水最美;在山水城市中,柳州工业最强。”这样的赞誉在全国实不多见。
“绝不能让改制企业职工,走在外面很高兴,回到家里很扫兴!”从企业中成长起来的市委书记陈刚,对职工的艰辛了如指掌,他的决心也道出了成千上万改制企业职工的心声。
陈刚书记和郑俊康市长一次次地带领有关部门同志,深入改制企业职工的聚居地实地调研。望着摇摇欲坠的窗棂,踏着吱吱作响的阶梯,郑俊康动情地说,我们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这些老职工曾经洒下的汗水和深深的印记,他们的困难我们一定不能忘记。
同时,市政府牵头,组织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土地、财政等单位,先后赴沈阳、长沙、芜湖与成都等城市,考察调研近20天。经过20余次的讨论、调研与分析,历时一年,柳州市于今年4月17日出台了一份长达11页的《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实施意见》,房间里的瓷砖、吊灯、水龙头等,都有详细要求。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国民经济与宜居城市同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根据这“三同步”,《实施意见》出台了十大惠民政策。最为职工乐道的是,在改造工程中,柳州市在全国创新推行模拟拆迁办法,当85%以上被拆迁户认可政策同意拆迁,拟定地块才能成为拆迁区,否则放弃。
在资金上,采取“财政投一点、政策让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出一点、市场开发补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集,力争做到开发商“零收益”,政府财政“零负担”。同时,为方便群众搬迁,实行先建后拆措施,被拆迁职工可按“拆一还一”原则,在原地安置、就近安置、异地安置、货币补偿安置等方式中任选一种。
职工危旧房回迁楼户型设计也十分人性化,建筑套内面积最小40平方米,最大不超过90平方米,小区内配套建设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等公益性设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实施意见》还切实解决了被拆迁户最担心的“住得起”问题,要求项目业主适当建设经营性公共建筑,所得经营收益专项用于补助安置住宅小区高层建筑电梯费、特困户和低保户的物业管理费等。
“工会一直努力维护职工利益,好事要办到职工心坎上”
“3年后,将有4000户职工家庭近2万人从狭小破旧的危房中搬进崭新的楼房。”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林桂平,凝视着工程蓝图,不禁喜形于色,“这不仅是市委、市政府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也是市总工会当前解决改制企业职工实际困难的一项重点工作。”
同时出任市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林桂平,从手拿柳州市职工住房困难状况的调查报告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到率队入户调查、参与政策制定,一路走来体会颇深:“工会一直努力维护职工利益,好事要办到职工心坎上。”
在《实施意见》出台前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林桂平和市总党组书记、副主席邱景荣等多次深入搪瓷厂、袜厂、柳空等改制企业调查了解职工危旧房情况,并向广大职工介绍改造工程的规划情况和重大意义。
“手机打到发烫,每天接一两百个询问电话是很正常的情况。”邱景荣手中划痕累累的手机无声地印证着那段忙碌的时光。
为使首期工程“和兴园”如期开工,市总工会改造工程工作组的同志曾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发放了4000份调查表,细致地了解职工住房的具体需求和愿望,为新建小区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最让工作组的同志感到欣慰的是,随着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市总工会配合市委市政府的扎实工作赢得了职工群众的极大信赖,许多职工纷纷打电话、送材料、上门提建议,强烈要求市总工会帮助这一惠民工程尽快在全市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