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风光”过后,回归学生本位
“事情不像媒体说得那么大”
主持人:你们研制过程中你们的同学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不是你们这个小组内的其他同学?
朱浩:都比较羡慕吧。
王文龙:我觉得首先就是羡慕。
主持人:他们也想加入到这个组织中来?
朱浩:他们也想做我们做的这一类的事情,因为在大学阶段,又是在本科阶段,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参与这么大的项目能够做一些东西,虽然是非常小、非常简单的产品,我们14个非常非常幸运,在全国来说像这样的机会都特别特别少,我们当时也是挺忙,他们也是老是在学校,我们在外面出差,因为我们做实验在外面,他们看我们忙,也觉得我们都挺有成就感的,也是挺羡慕我们的。我们也经常和同学们聊天,他们也觉得我们进步比较快的,他们也比较羡慕,希望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但是最终还是比较少,我们比较幸运。
主持人:而且到最后其实你们还是作出了成就,就更加让别人来羡慕你们这个组当时的研制以及最后的发射。
朱浩:反正就是最后媒体比较关注这个事,实际上我们做的这个事情也不是那么大,但是也不是那么有特别大的难度,但是可能咱们媒体比较关注这个事情,包括社会上、包括我们学校对这个事情都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另外,就是媒体对这个事情的报道比较多,有一些同学可能会从那个上面了解我们这个事,觉得我们做的工作是非常非常多的,实际上比他们想像的要少一些。
想回归学生本位
主持人:我想随着北航一号的发射,我觉得你们这14个人的组织也是一鸣惊人,接受了很多很多媒体的采访,你们觉得接受了这么多媒体的采访对你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改变吗?从06年到现在已经快两年时间了。
朱浩:06年那段时间有点改变吧。
王文龙:天天接受采访。
朱浩:那段时间采访比较多,可能这方面的时间会比较多一点,过了那段时间之后还好吧,就比较正常,和我们一般研究生同学的生活方式也不会有太大区别。
王文龙:就是回归到本位了,回归到学生的身份。
主持人:你们预计一下大概接受了多少场采访,包括电视的、网络的、报纸的,一共有多少在采访?
王文龙:当时时间也比较短,他们来或者我们去,最长的一次就是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就是百姓故事那个,采访了三天,本来要做一个系列,后来又改了,做了一集,那个当时反正采访了三天,在我们学校。
主持人:一共有多少次这种采访?
朱浩:十几次吧。
王文龙:反正当时媒体一找就找组长了,组长就找我们几个说你们去吧、你们去吧,我们都说没空不去。
主持人:后来接受了这么多采访有没有当明星的感觉,有没有走在大街上,这个人我认识,在电视上看到过?
朱浩:没有。
主持人:学校里面至少知名度会提高很多吧?
朱浩:还好吧,在学校里,也没有当明星之类的感觉,还是很正常吧。
王文龙:就是那一小段吧。
主持人:大概持续了多长时间?
王文龙:就是采访那几天。
主持人:有一个月吗?
王文龙:一个月可不止。
朱浩:有一两个月,两个多月。
主持人:11月1日发射成功。
朱浩:到那个学期结束之前,媒体采访的事情相对来说比较多一点。
王文龙:后来嫦娥二号发射的时候又叫我们几个去了一回。
主持人:你们发射成功之后这么多媒体采访你们,媒体问的最好的是什么?
王文龙:当火箭发射出去的时候你觉得像什么、什么感觉。
朱浩:你最激动的或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场景,反正媒体问的都挺多的,而且一般问的都比较全面,反正问到的问题基本上都涵盖了,每次问的问题基本上都有30%、20%都提到的。
王文龙:连有没有女朋友都问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