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作是“十年磨一剑”
成功瞬间:大家一蹦三尺高
主持人:发射成功的时候有人哭吗,激动的流下泪水有吗?
朱浩:没有。
主持人:你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你们的激动吗?
王文龙:激动就是大家一蹦三尺高。
朱浩:我们是两部分,一部分在现场发射,现场发射有地下掩体,有一部分人在那里面,另外一部分同学是在远处的观望台上,我是在地下掩体,当时我们发射完之后也顾不上激动了,我们在掩体里面看不到火箭发射的全过程,就一个屏幕看火箭一下飞出去了,就知道那个火箭已经上天了,但是上天之后什么样不清楚,然后就从掩体破门而出去看火箭在天上的情况,当时出去了之后实际上火箭穿过云层用眼睛已经看不到了,只能看见火箭留下的烟,当时特别激动。当时通过我们观察的情况已经基本上成功了,当时也没有在意去庆祝,反正感觉特别兴奋,看见他从瞭望台跑过来了。
主持人:文龙介绍一下你当时的心情?
王文龙:当时我们没有发射任务的同学,还有我们的指导老师们,我们在二层的观望平台上,那里视野比较好,能看见火箭发射的整个过程,因为我当初的工作是负责发动机的,可能发射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工作了,我就是这边背着个照相机、那边背着个摄像机,给大家照相嘛,现在好多看到一刹那的过程其实是我拍的,我得显摆一下。当时大家真是特兴奋,看见一飞起来的过程,当时还是心紧张了一下,直到火箭出去了,看见那股白烟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跳、开始蹦,等到火箭看不见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跑下去找他们去了,当时真是特别兴奋。
成功后:只想睡觉
主持人:我觉得可能因为你们前期投入了这么多的精力、付出了这么多的辛苦,到火箭发射成功也是很水到渠成的事情,有没有这种感觉?
王文龙:当时心里也真没底,反正发射之前这段时间我们都挺累的,晚上都加班到挺晚的,等到最后发射成功了,我们知道事已经干完了,已经成功了之后,就想组织我们去看看西北的胡杨林,当时说胡杨林特美,当时问大家谁去,大家都不去,都说我很想睡觉,因为前边的精神绷的都比较紧,都挺累的。
朱浩:一下松下来了所有的疲倦都上来了。
王文龙:都回去睡觉了。
主持人:那会儿发射前每天睡几个小时?
朱浩:发射前两天睡的比较少,因为准备的工作特别特别多、特别特别的烦,而且需要特别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所以绷的比较紧,基本上睡4个小时,我们老师陪着我们,我们老师也怕我们有什么闪失、有什么问题,也怕我们压力太大,也是陪着我们也是4个小时、2个小时的。
主持人:其实这么辛苦的工作也是为了等待最后发射那一个精彩的瞬间。
王文龙:对。
主持人:你们应该说在研制的过程当中,包括最后发射的过程中,应该是能够找到一种航天人的感觉。
王文龙:有点那意思。
朱浩:差不多。
“享受的是过程”
主持人:描述一下你觉得航天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觉?
王文龙:好像就那种十年磨一剑的感觉,在底下默默的工作,就为了这一个型号,开始就默默无闻的,有朝一日一飞冲天,开始特别平淡然后起来了,然后又平了。
主持人:一个曲线的话,就是开始很平,然后碰高,然后很平。
王文龙:情绪是那样,开始就是为这个默默的工作呗,就为了那个曲线一刹那。
主持人:这就是你们觉得航天人的一种感觉。
王文龙:这是我的感觉,不知道他是什么感觉。
朱浩:差不多吧,因为我们在做这个过程当中,一个是在做火箭,火箭属于航天嘛,航天的事,另外一个,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接触真正的航天人接触的比较多,本身我们学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嘛,我们做这个过程当中包括调研、加工制造等等得到好多单位的支持,包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给我们很大的支持,这个过程当中必然要跟这些专家、技术人员,包括在一线的那些制造和加工的那些师傅们在一起打交道,所以从他们身上,不管是平常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和他们交流、相互的沟通,对我们的影响我觉得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好多时候为了帮我们做这个事情,包括他们提出的为了完成这个科研项目、完成这个科研工作,他们还是奉献和付出了很多,而且在这个成功之后我们也不是为了求什么名、也不是为了求什么利,就是这样默默无闻的奉献,而且像咱们现在航天做的嫦娥、神舟,每个大系统都需要有好多好多人无数的航天工作者在里面去工作、去努力,才能完成这样一个系统,就是说都是好多人一起奋斗、努力的结果,包括我们北航一号也是我们14个人、很多老师一起努力的结果。我就觉得这种感情、这种精神,还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我认为做一个航天人是比较享受的或者说比较有成就的一件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