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最近在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调研时发现,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部分陷入发展困境的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已经或准备大规模裁减员工,引进新设备、裁撤老员工的“机器吃人”现象十分明显。
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亟须正面应对企业减员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尽快出台政府就业考核体系,尽量避免产业升级、失业增加的现象蔓延,谨防严峻经济形势下,短期就业压力凸显成为社会稳定新隐患。
龙头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减员趋势明显 在浙江,半月谈记者走访了多家有影响力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发现这些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或准备大规模裁员。
台州市椒光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彩灯出口企业。今年以来,由于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增长太快,为了生存,这家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将集团员工由去年的2000多人锐减至今年的500人左右。另一家国内汽车零配件生产龙头企业浙江正裕工业有限公司,由于最近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也有类似裁员计划。
受能源价格飙升等因素影响,浙江省93家热电企业亏损面超过90%,整个行业面临大量裁员和倒闭风险。嘉兴恒华热电厂黄建华总经理说:“今年企业已经亏损近2000万元。3月份我就要求关停,但考虑到对下游企业的影响,政府一直要求我坚持生产,但我们实在撑不住了。”记者调查了解到,该热电厂下游企业用户有造纸厂、皮革厂等40多家,一旦倒闭将祸及下游数万劳动力。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程慧芳告诉记者,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面临劳动力等各项成本上升的压力更大,裁员步伐不会亚于龙头企业,“一大批中小企业老板跟我讲心里话,如果实在办不下去,只能关闭,工人饭碗被砸掉,就要推向社会。”
“机器取代人”成企业自觉行动,社会稳定压力骤显 艾迪西集团是台州一家台商独资阀门生产企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唐予松说:“尽快提升企业的自动化,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才会小一些,公司准备模仿意大利,在人工成本还不是很高的时候,着手进行自动化改造,尽量用机器代替人。”
因应劳动力成本上升局面,通过更新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以“机器取代人”,正在成为一些企业的自觉行动。一些企业家认为,当前劳动力成本高企,企业通过产业升级裁减员工人数,既符合企业利益,又不违背劳动合同法。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如果任由这种现象蔓延,短期内将会在局部地区产生巨大的就业压力。
在浙江省玉环县,提高自动化程度已成为很多汽摩配企业的共识,但是设备升级后,很有可能会带来失业人数的增加。玉环县汽摩配协会秘书长胡士亮说:“玉环汽摩配行业从业人员大约有7万人,背后连着10多万家庭成员,如果发生裁员甚至倒闭等情况,很有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
对于失业人数增加后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状况,基层劳动部门人士忧心忡忡。台州市劳动监察支队队长张杰说:“最近我们调查了一圈,心里很不安。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景气,关门停产比较多,劳资纠纷增多,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现在许多企业还没有开工,尤其是制鞋业,有1/3开工就不错了。还有的企业要关门,没良心的老板一跑,留下的就是没有着落的工人。这样的事情每个月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两起。我们刚刚处理完两个企业关门案件,找不到老板,70多名失业工人四处讨说法。”
政府视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另类” 半月谈记者在沿海发达地区调研时发现,近年来,很多地方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关心和优惠政策更多投向这类高精尖企业,却把为就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视为“另类”。
广东东莞市长安镇是国内用工最多的乡镇,镇上绝大多数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镇党委一位同志表示:“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是就业主力军,所以社会效益比较好,但很多领导不喜欢劳动密集型企业,有些方面还要加以限制。”
地方领导不喜欢,更多还是从税收和地方财政收入角度考虑,但我国仍是一个就业大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供需总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台州市劳动保障局仲裁处处长何善云认为,现在我国还没有发展到依靠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支撑经济发展的阶段,对就业有着极大贡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将长期存在。
严峻经济形势下,政府亟须强化就业优先理念 来自发达地区的基层干部和专家呼吁,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该更多从就业角度来评价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深刻认识到产业升级并不必然带来就业人数的增加。有关部门应该关注企业设备更新过程中出现的裁员问题,提前拿出应对之策,让就业成为衡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一些基层党政领导向半月谈记者感叹,尽管就业问题事关民生,地方却没有很大的压力,因为就业考核目前还只是一种软考核,刚性和力度都无法与约束性指标相比。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衡量政府经济管理水平,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就业率。一些有识之士主张:要防止产业升级中可能发生的“机器吃人”现象,国家应尽快建立针对各级政府的刚性就业考核体系,上级政府应该把就业率的提高和失业率的降低,作为对下级政府考核考评的重要指标,加大其就业考核压力。
为此,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新一轮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把项目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列入审核范围。一个高附加值低就业的项目和一个低附加值高就业的项目,从民生角度出发,就应该首先引进后者。
政府在衡量一个企业的贡献和实施相关优惠政策时,除了税收,还应该考虑该企业每年创造了多少就业岗位,支付了多少工资。台州市经济委员会主任张锐敏认为,在当前的严峻经济形势下,能解决大量人员就业又有发展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存在价值亟待各级党委政府重新审视。
“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解决很大的就业问题。有人造波音,起码也要有人造轮胎,那些既能创造价值,又能解决就业,还没有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政府应该鼓励发展。”广州市劳动保障局就业处处长马见效说。(记者傅丕毅李亚彪)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孟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