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9月30日电(记者周芙蓉)贵州省湄潭县建立村级组织的干部驻村留人机制、工资报酬待遇机制、养老补助保障机制、办公经费运转机制、培养选任用人机制“五大机制”,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复兴镇两路口村是湄潭县最为贫困的村寨之一。自从村民唐书浪通过县里的村干部考试担任村支书后,几年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唐书永对记者说:“过去靠着耕地只能解决温饱,没有收入。现在每年的收入,除供两个娃读高中(每年两人学费、生活费2万元)和家里生活开支外,还有节余。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钱好找了,生活改善了。”
2002年,已是两路口村委会副主任的唐书浪当上村支书,开始放开手脚致力于家乡建设:引资43万元修通了近6公里通村水泥路,引资57万元解决全村的饮水问题,引进民营企业在村建幼儿园,利用自己的专长引导村民发展生猪养殖、种草养畜,年出栏生猪4万多头,发展增收效果明显的稻田养鱼和茶叶种植。
通过几年建设,两路口村857户3758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当初的400元提高到2007年的340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目前唐书浪正积极筹资,准备在村里建一个投资规模30万元的农民文化娱乐广场。他雄心勃勃地对记者说:“有了钱就要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我要让村民过上市民的生活。”
湄潭县委组织部部长贺玲说,选好一个带头人就能让一方百姓脱贫致富。几年来,湄潭采取“海选”“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方式,结合下派机关干部、公开选拔、一村一名大学生等多种渠道,选用村组干部,切实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
湄潭县还实施了以减少村民组个数、减少村脱产干部职数,增加村组干部报酬、增加机关干部到村工作职数,建立干部工作在村、生活在村、考核在村“两减两增三在村”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管理体制改革,极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力量,激活了村干部活力。
随着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又从资金投入、加强服务、引导产业等方面不断加强发展,群众建设自己家园的热情日益高涨,农村经济发展的势头迅猛。
据统计,湄潭县近年来累计投入农村建设资金1.8亿元,共改造县、乡、村三级公路80余条1000多公里。目前,全县15个乡镇均通了油(砼)路,全县118个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其中有60%的村还通了油(砼)路。全县呈现出“公路通、经济活、百姓乐”的可喜局面。
截止到2007年底,湄潭县已形成优质烤烟基地7.5万亩,优质稻基地15万亩,无公害茶园16.5万亩,优质辣椒基地10万亩,生猪存出栏全年实现各40万头。并形成了一大批茶叶专业村、畜牧专业村、烤烟专业村、优质稻专业村、优质辣椒专业村等共计74个;“支部+协会”的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60余个,涉及农村会员3万余人;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66元,比2006年增长15%。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