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记者姚润丰、于文静)即使在充分考虑目前节水能力的情况下,我国的用水量在2030年仍将达到或接近可利用水资源的总量。这是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通知》中对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势的最新研判。
按照这个判断,到2030年,水资源将基本耗尽。
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难点。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虽然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和农村人畜用水普遍存在节水空间,但记者近日随“节水中国行”采访团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采访时了解到,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发展节水灌溉刻不容缓。
我国农业节水的潜力有多大?答案是每年可以节约出一条黄河来。
农业是我国用水第一大户。全国用水总量中,70%属农业用水,北方高达80%。过去20年间,我国农业节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的同时,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农业效益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并存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一方面农业干旱缺水严重,一方面许多地方浪费水现象仍较普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晓东说,我国农业用水浪费主要表现在,一是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3%左右,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全国渠道输水损失占整个灌溉用水损失的80%以上,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达到40%。二是灌溉定额普遍偏高,采用传统的灌溉模式,全国平均每亩实际灌水量达到450至500立方米,超过了实际需水量的1倍,有的地区高达2倍以上。
王晓东表示,我国8.3亿亩有效灌溉耕地中,只有3.4亿亩进行了节水技术改造,节水灌溉的潜力不可小视。按照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国402处大型灌区全部实施节水改造后,在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亩均灌溉毛定额由现在的641立方米降低到507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由目前的43%提高到54%,年可节约灌溉用水300多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农田节水灌溉面积2.3亿亩,增加供水量220多亿立方米,两者合计52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一条黄河的径流量。
加快推进节水灌溉,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日趋恶化的希望所在。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我国灌溉水利用率由“八五”末的不足40%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在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95年的7.56亿亩发展到2005年的8.48亿亩。通过节水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以及农艺措施,全国形成了200多亿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有效缓解了全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农业节水量中有25%支持了生态用水,15%支持了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
节水灌溉是当前我国节水的主战场,也是节水的潜力所在。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约55%的耕地还没有灌排设施,灌溉面积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中低产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水利部农水司灌溉节水处处长阎冠宇认为,发展节水灌溉,重点要加强节水型灌排体系建设与改造,抓好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资金筹措上,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以国家投入为龙头,以农民投入为主体,以政府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地加大对节水灌溉的投入力度。在管理机制上,各地将按照分配的用水指标,建立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将节水灌溉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