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回顾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进程和经验教训,部署新一轮农村改革
30年前中国的改革就是肇始于农村,时至今日,高层再次部署新一轮改革由农村发轫。这也被看作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种充满现实意义的纪念方式。
|
农民将获财产性收入
十七届三中全会将酝酿一轮新的土地改革,目的是使农民与土地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真正从土地中享有权利。去年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实际上已经隐含了改革的先声。当城市居民早已通过股市和楼市开始拥有财产性收入时,中国农民却在这方面迟迟迈不出步伐。
相比发达国家居民土地换财富的做法,最具增值潜力的土地,非但没有使中国农民致富,却造就了失地农民这一中国特色的困难群体。根源就在于不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使其成为地方官员和不法商人勾结谋取暴利的工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徐小青曾表示,十七届三中全会将进一步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延长土地经营权年限,甚至允许宅基地流转,但土地私有化现在尚不可能。
城乡一体化逐步推开
十七届三中全会还将全面阐述正在试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正式写进中央文件。国家财政今后将进一步向农村倾斜,扩大覆盖领域和范围,发展农村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事业。
去年六月中央批准在重庆和成都启动“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最终使农民、进城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权利、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改变“二等公民”地位。
一些配套措施已经悄然启动。新成立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设立了农民工工作司。不久后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各省的代表团都将有农民工代表。
现代农业保粮食安全
全球范围的粮食危机给中国敲响了警钟,十七届三中全会将部署加快粮食增产。吉林增产百亿斤粮食的规划已正式由国务院颁行实施,而河南、黑龙江的增产规划正在最后审核过程中,有望在三中全会后出台。这三省的粮食总产量占到中国的半壁江山。(据香港《大公报》)
高层频频考察释放改革信号
9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到河南农村考察,同基层干部群众共商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大计,强调“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不断完善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30年前“大包干”的起点——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考察,公开承诺将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表示现行的土地政策将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有所调整。但调整的前提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10月4日至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时强调,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会议之前高层频频考察农村粮食生产和土地利用现状,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坊间普遍认为这一系列活动释放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启动我国新一轮农村改革的信号。 新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