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8日电 (记者杨金志)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获悉,我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对水稻的籽粒灌浆、株型驯化起关键作用的两种基因。目前,两项重要研究成果已经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
第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科学家发现了对水稻的籽粒灌浆起重要作用的GIF1基因。籽粒灌浆直接影响水稻的最终产量,但由于技术的限制,育种专家一直无法直接对籽粒灌浆性状及其基因进行有效的选择。针对这个问题,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员领衔的研究组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成功分离了控制水稻籽粒发育中蔗糖运输卸载和灌浆的关键功能基因GIF1。研究表明,GIF1是水稻驯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成果在遗传学上证明,人工选择使现代栽培稻的GIF1基因有严格的组织表达特异性,有利于籽粒灌浆,使水稻产量提高。更重要的是,当把栽培稻的GIF1基因再转入新的水稻品种,转基因植株能够显著提高籽粒灌浆和千粒重。这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一个驯化的作物基因通过适当的基因表达调控,仍然可以改良作物的经济性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另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科学家发现了控制水稻株型驯化的关键基因PROG1。普通野生稻具有匍匐生长和分蘖过多的株型特征,不利于密植高产栽培,古代人类通过长期选择逐步把野生稻的株型驯化成直立生长、分蘖适当的栽培稻株型。但在此前,水稻株型驯化转变的分子遗传机理尚未阐明。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林鸿宣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从“海南普通野生稻”中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株型驯化的关键基因PROG1。实验结果表明,这一基因对由野生稻的匍匐生长和分蘖过多的不利株型向栽培稻的理想株型(直立生长和分蘖适当)转变起重要调控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成果首次阐明了水稻株型驯化的分子遗传机理,为作物人工选择驯化提供重要的分子证据,同时也为作物株型发育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研究和高产株型分子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新线索。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