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到2008年,这10年的记忆对于河南省某预备役高炮四团官兵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10年前团队刚刚组建时,一辆“大解放”可以装走全团的家当,走遍营连难见一个兵。10年后,“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军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基层建设先进团”……总部、军区、省军区颁发的46块荣誉匾牌见证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历程。
适应形势解难题
2008年5月,河南省军区政委颜纪雄在预备役高炮团调研时惊喜地发现:该团95%的基层预编干部都达到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且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
而就在两年前,“兵荒”的尴尬还曾是困扰这个预备役团基层建设的难题,如何提高预任军官的素质是团领导最为头疼的事。由于本地大量专业人才外流,许多战士退伍后滞留外地打工,在不少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上几乎出现无兵可编的局面。短短两年时间,他们靠什么“秘方”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带着疑问,我们寻找着答案。
说起兵员质量的变化,预备役高炮团党委“一班人”都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适应时代谋发展,顺应规律抓基层。他们开拓视野,围绕基层对人才的需要,创新编兵模式,把编兵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从个体企业转移到国营企业;把兵员的专业结构从技能型向知识型、信息型、专长型转变。
新飞集团不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聚集了大量电子技术的高科技尖端技术人才,与国内外多家著名高校和企业都有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科技水平国际一流。预备役团就主动上门与企业领导沟通协商,很快将该企业22名电子技术方面的专家和95名具有硕士研究生文凭的技术人员编入部队,并结合部队的专业进行了培训和演练。
据该团政治处主任付珂炜介绍,基层预备役营连“嫁”入现代化企业不仅使基层人才队伍得到了更新,而且还使基层预备役营连的建设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原来个别基层连队的办公设施通过领导多次出面协调才勉强“达标”,而“嫁”入新兴企业后,企业的中层领导既是预备役连的政治指导员又是企业领导,连队的各项建设也迅速攀升,一下子进入了现代化。
融入市场唱大戏
预备役部队的官兵们身兼军事与生产双重任务,如何寻找生产力与战斗力的最佳结合点,达到二者的统一是他们苦苦探求的问题。
预备役团领导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初,他们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对预备役部队基层组织进行了调整,在一些新兴企业中组建了预备役营连,也撤销了部分企业的预编组织。结果年底调查显示:该团所有新建预编营连的企业生产效益都比去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以上,而撤销预编组织的企业效益却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甚至有下滑的趋势。细究原因,团领导和企业负责人都感触颇深:新的编兵方法把预备役部队基层营、连、排融入每一个预编企业的生产单元,在合理的人员编配中,部队和企业两套管理体制相互融合,不仅强化了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也促进了企业的管理。
在去年河南省军区组织的前卫206演习中,省军区作训部门突然设置情况,要求这个预备役高炮团迅速征用40台地方重型机械,向某高地集结。通过师里信息化指挥系统,省军区领导看到,该团立即开启“预征车辆信息化管理系统”,40台预征重型机械立即与指挥部取得了联系,奉命赶往指定地点。
对此,团长赵永安由衷地感慨:过去我们总是埋怨预备役部队装备差,信息化设备不足,而当你猛然醒悟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身边的地方预编单位早已把我们急需的科技舞台搭好了,就看我们会不会去利用,借地方舞台唱预备役部队建设大戏,我们只走了一步便前进了好几年。
扭住中心育人才
去年10月下旬的一天,豫南某靶场上空,轰隆隆的“敌机”来往穿梭,肩扛“Y”字军衔的预备役高炮团官兵迅速实施高炮跟踪瞄准射击,“敌机”空中目标被精确击落……一连串干净利落的标准动作让观礼台上几十名将校军官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了他们。在这次省军区组织的实弹射击比武中,他们又一次捧回了“第一名”的奖牌。
就在这32名肩扛“Y”型军衔的预备役军官中,有15人的文化程度都在本科以上,其中有两名研究生,一名电子技术专家。
为掌握预备役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手数据,团党委“一班人”分头深入基层营连调研,把基层预备役营连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分类造册,把全团现有科技人才根据专业需要和基层建设需要平衡分配在各基层战斗单元。
现在,在这个高炮团不但自身各专业岗位人才济济,而且还向上级机关输送了20余名专业技术干部。大批经济建设的行家里手和军事技术高手云集军营,为促进预备役部队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和军事变革提供了强大的保障,更为部队积累了充足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