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继续抓好这项工作十分必要。同时,我们了解到由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年龄、性别、知识等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地方出现了“老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希望有关方面予以高度重视。
务农劳动力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些影响:一是土地出现局部撂荒现象。撂荒一年以上的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山区撂荒问题更加突出一些。二是耕作水平下降。过去稻田是四犁四耙再栽秧,现在基本上是一犁一耙;有的种上庄稼后管理不到位。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加大。许多重体力活、技术活缺劳动力,靠出钱雇人干。四是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增大。在家务农的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难以接受新技术、新品种。
为解决“老农民建设新农村”问题,特提出三点建议:
一、加强农技培训,增强务农人员经营农业的能力,解决农业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开展“农技培训班”、“农业专家谈农业”电视节目、科技下乡等活动。对种养大户进行重点培训,提高他们掌握新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能力。二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新一代农业工作者。制定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学生毕业后到乡及其以下单位工作的政策,支持他们毕业后到基层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工作。
二、大力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制定有利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减少单家独户生产方式,扩大经营规模。鼓励城市业主和生产要素下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组织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开展规模经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应向农业规模经营大户、生产农产品的大户倾斜。
三、努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减少农村劳动力结构问题带来的困难。把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专业化、市场化,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一是培育农田机械作业服务市场。增加农机补贴,大力发展适应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组织形式多样的机耕、机收专业服务公司,减轻人力劳动强度。二是培育农技服务市场。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农技服务组织,直接对农业企业和农户开展农业技术服务。鼓励农技人员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结对服务。三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帮互助活动。 (来源: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