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刚刚参加完一个重要学术研讨会的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赶到北京市西城区城管大队,一头扎进他的新办公室,认真研究起城管执法办案的案卷。
而另外两位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湛中乐和北京市人大代表、律师毛铮铮目前也已经在各自对应的城管大队开展工作。根据城管执法局与专家的约定,10月8日正式上任的这3名“法制专务”首次聘期均为一年,期满还可续聘。
专家们刚一到岗就“较真” 按照“法制专务”的职责,专务们只要每周到对应的城管大队工作一天即可,可刚刚上任的专家们却个个闲不住。
在熊文钊的新办公室内记者看到,虽然办公设备一应俱全,但书柜还是空的,案头除了电脑和高高一大摞案卷外没有过多的摆设。熊文钊告诉记者,桌上的这摞案卷是昨天他到基层执法分队调研的时候拿的,今天特意带了助手过来,准备对案卷进行一些研究和分类,尽快归纳出不同类别案件的共同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熊文钊在西城城管大队的职责,与另外两位坐镇基层城管大队的法学专家一样,都是以“城管法制专务”的身份直接参与各基层城管单位的重大决策、案件审理以及对城管部门在贯彻依法行政工作中的问题予以纠偏。
熊文钊这周的前两天除了必要的学术活动,几乎都“泡”在西城城管大队。在和队里有关领导讨论案件时,针对处罚过程中的一个用词,熊文钊较起了真。“没有按照规定时间交纳罚款的将加倍处罚。”熊文钊提出,“加倍处罚”的提法是不对的,对同一个违法行为法律规定不能处罚两次,这样表述明显是不严谨的。
西城城管大队大队长姜文龙说:“熊教授提出这个问题以前,我们一直这么用,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经过熊教授一分析才发现,原来这是错的,将来相对人真的纠缠起来,可能城管执法工作又会陷入被动。”
在姜文龙的心中,对于法制专务的期待远不止对文书规范的纠正。他告诉记者,今后西城城管大队凡召开案件审理委员会会议,熊教授都要参加,涉及队内重大决策或者涉及法律内容的队长办公会也要邀请熊教授参加。姜文龙说:“以往培训都得外面请专家,遇到疑难案件一般就到法院或区法制办找人咨询,现在有了自己的法制专务,随时可以沟通,对解决基层执法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非常实际。”
城管和专家都说很受益 对于这样一种探索,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局长车克欣解释说:“其实,城管执法中遇到的问题大量汇聚在基层,可是基层单位在问题反馈的过程中,又往往存在不会讲、不能讲、不想讲的现象。一线执法单位明明知道有问题,可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或是基层执法中遇到了现有法律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城管部门想反映却很难将意见传递到决策层面。
学者的参与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基层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学者不仅完全能够用严谨的法律语言进行反馈,而且往往可以通过学者的身份优势反映到上层,使决策层在决策过程中更多地听到基层的声音。”
据了解,此次聘请的三位专家都与城管有着长期的合作,以往曾多次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研讨培训工作等,对城管工作有着相对丰富的了解。但是,对于这样一次机会,每位受聘专家都觉得非常难得。
湛中乐告诉记者,虽然以往作为学者曾广泛参与过与城管执法相关的研究课题,也曾代理过有关案件,但总的说来都还停留在就案论案的层面或是集中于某一个问题展开研讨,对真正深层级的东西了解非常有限。此次受聘“法制专务”彻底改变了以往学者只能从外围看的方式,学者们不仅可以名正言顺地参加到城管的决策中,而且自己的肩上也有了责任和任务,必须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成熟一个,推行一个” 记者了解到,以往城管部门与专家之间的配合更多的是事后咨询和论证。但是,无论事后咨询的结果如何,城管执法行为的社会影响已经形成了。而专家的事前介入,无疑将有助于专家将理论成果融入到案件的处理决定中去,最大可能地保证合理合法,同时也会在无形中将依法行政、执法为民、服务社会的理念灌输到基层队伍,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的运作。
据了解,此次3位专家受聘只是该项系统工作的开始。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将按照“成熟一个、推行一个”的原则,在今后两年时间里逐步推进此项工作,力争到2010年以前,在全市城管执法机关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法学专家团队,保证每个大队都能有一名法制专务。
本报北京10月1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