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公布,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和麦家的《暗算》获得殊荣。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本届评选结果受到关注的同时也饱受质疑,不少人认为,获奖作品没有达到应有高度以及评奖机制的局限性都让本届茅盾文学奖的权威性打了折扣。
作品缺乏应有高度 据悉,这四部获奖作品是从24部入围终选的作品中经评委投票产生的。不过,评选结果一经公布,就开始不断出现各种质疑声音。有读者认为,和以往的茅盾文学奖相比,此次获奖作品的分量明显不足。回顾一下,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有阿来的《尘埃落定》和王安忆的《长恨歌》等,第六届获奖作品有张洁的《无字》和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这些作品明显比本届更压得住阵脚。
对于此次获奖的4部作品,作家尤凤伟表示,除贾平凹的《秦腔》没有读完外,其他的作品都只是略有耳闻,“贾平凹的《秦腔》,有人认为很好,有人认为太琐碎,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好像没什么动静,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当选也让人吃惊”。
凭《藏獒》入围本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杨志军则表示,茅盾文学奖虽然作为中国目前规格最高的长篇小说奖项,但作为一项专家奖它无疑代表的只是部分专家的意见,只能代表中国文学某些方面的成就,而不能代表中国文学近年来全方面的发展。而且由于茅盾文学奖四年才评选一次,中间难免有好作品被遗漏。
对于自己的《藏獒》没有最终获奖,杨志军也淡然处之:“作家写作应该是出于内心的需要,或者是出于满足读者内心的需要,而不能只是为了获奖。当然,获奖是一种督促,其实,不获奖也是一种督促,我们应该尊重评委的观点、取舍,同时还能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能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否定自己,不断重新开始。”
评奖机制有局限性 对于此次评选结果的不尽如人意,有人把这归咎于中国文学近年来在创作水平上的衰落和断层,尤凤伟则认为,这主要是由评选机制和评选标准的局限性造成的。尤凤伟直言,茅盾文学奖虽然是个很大的奖项,但在评奖标准上,往往回避了那些思想有冲击力,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保持严肃审视的作品,导致入选作品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往往缺乏应有的高度。
此外,尤凤伟认为评委的评价标准也存在问题,“比如余华的《兄弟》,动静很大,但对其评价却截然相反,其实认定一部作品好还是坏,可能不同的评论家有细微的差别,但不应该有本质上的天差地别。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评选机制有问题,这也导致真正优秀的作品往往很难入选”。
王蒙落选是个遗憾 四部获奖作品可谓优秀,但是入围的21部作品中,也有一些被外界看好的优秀作品落选。对于落选的作家作品,评委谢有顺承认这也令他感到怅然,比如从未获过茅奖的王蒙以《青狐》入围这届茅盾文学奖,但最终落败而引起普遍关注。谢有顺强调“这是一个遗憾”,“或许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最佳获奖时机,《青狐》看来并不是王蒙的最佳时机。这个作家的重要性,大家都是公认的,但对《青狐》的艺术认识,评委们还缺乏共识。我想,以王蒙的身份和影响力,获不获奖已经不重要了”。
(班岛) (来源:新闻午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