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连上新台阶
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刘铮 周英峰)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从以吃饱穿暖为主,到衣着消费成衣化、时尚化;从“老三件”到不断更新的“新三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变化,人们感同身受。
国家统计局31日发布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之五,用一系列的数字,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连续跨上新台阶。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1979年至1991年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迈向总体小康阶段。1992年至2000年为实现总体小康阶段。2001年至2007年是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扎实迈进阶段。
30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33.6元增长到2007年4140.4元,实际年均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长到13785.8元,实际年均增长7.2%。
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下降,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不断上升。
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9.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也由8.4%上升到13.3%。
从“老三件”到“新三件”不断升级 由上世纪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新世纪的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
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达94.4台、26.1台和45.9台,城镇居民家庭分别为137.8台、95台和96.8台。
一些新型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家庭。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分别为77.8部、3.7台和1.2辆,城镇居民分别为165部、54台和6辆。
城乡居民的衣着需求从“穿暧”向“穿美”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从“请裁缝做衣”到“上商场购衣”转变。农村居民人均购买服装数量由0.7件增加到2.4件,城镇居民人均购买成衣的数量由3.13件增加到7.82件。
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4.2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2.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8.1平方米增加到31.6平方米。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低收入人群得到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强化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在缓解贫困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农村居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整体解决了温饱。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末的1479万人,年均脱贫800多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6%。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从2000年的300.2万人扩大到2007年的3566万人。
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开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从2000年的402.6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2272万人。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