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范围最广、接管人数最多的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仅为0.12%。江苏省司法厅厅长缪蒂生介绍,这是江苏各地进一步落实各项矫正措施取得的成效。
建立分类监管因人施矫机制 江苏省连云港市从2003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并逐步建立起分类监管、因人施矫的高效管理机制,提高了矫正的工作效率和矫正质量。
至今,该市共接收2209名社区矫正对象,无一例脱漏管,无一人重新犯罪。
他们通过完善组织网络,建立分类监管机制。在全市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制定了《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综合评估细则》,以矫正对象的人身危险性,即再犯罪可能性的大小为标准,按照不同的危险程度采取相应强度的监管措施和实用的矫治方法。
一是按节日和敏感时期实施阶段性重点监管。每逢节假日,都对本辖区矫正对象改造表现情况和思想状况进行认真排查和分析,对重点矫正对象落实严密的措施进行监控。严格请销假制度;严禁擅自外出和酗酒行为;并对矫正对象普遍开展以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为重点内容的集中教育活动。该市赣榆县地处苏鲁边界,矫正对象分布在与山东省相邻的7个镇,他们每周甚至每日都要“出省”。该县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制`定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省际边界地区矫正对象请销假制度。同时,该县司法所与边界相邻乡镇司法所签订共管协议,确立矫正对象在当地的监督人或联络员参与管教。
二是据其日常表现进行考核奖惩。以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考核奖惩制度为依据,对矫正对象认罪悔罪、遵纪守法、学习教育、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评议考核和管控。
他们还注重个体差异,建立因人施矫机制。根据矫正对象存在年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犯罪原因、犯罪性质、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等,在矫治教育过程中坚持矫正个案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和心理矫治及研究。
一是管理中做到一人一档。划分施教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对家庭生活困难的矫正对象,主动为其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金;对无业人员帮其办理劳动手册、进行技能培训;对懂经营善管理但缺乏资金的矫正对象,积极为他们落实启动资金;对因犯罪失学的青少年矫正对象,组织志愿者帮助其补习功课。该市有一矫正对象在矫正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教下,顺利考上了省某重点大学。灌云县还建立了对矫正对象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结业学员由劳动部门发给全国通用的职业技能证书和县法治办颁发的法律知识教育合格证,并推荐就业。
二是开展心理矫治及研究。以本地高校为依托,市县两级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心理矫治中心,聘请心理学专家学者参与心理矫治工作。两年来有400余名矫正对象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了3名矫正对象的自杀和报复心理倾向。在2006年江苏省首届社区矫正理论研讨会上,该市研究课题获一等奖。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劳动。目前,该市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四种公益劳动模式,即:集中式(统一组织的公益劳动)、基地式(固定劳动地点的公益劳动)、特长式(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特长单独安排的公益劳动)、自助式(社区只规定劳动时间而劳动形式不限的公益劳动)。
探索推广恢复性矫正工作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江苏苏州虎丘、镇江等地司法局积极探索推广恢复性矫正工作。
苏州市虎丘区司法局会同公检法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恢复性司法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恢复性矫正工作主要针对矫正对象是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拘役、管制的;未成年人、全日制在校初高中或大中专学生;因过失、民间纠纷、家庭矛盾、侵犯人身和财产权利等轻微刑事犯罪的三种情形。对于被选择作为恢复性矫正对象的,社区矫正机构与人民法院衔接配合,帮助矫正对象通过道歉、赔偿、社区公益服务、对受害人生活帮助、自觉接受矫正改造等方式,向被害人表明自己的悔罪心情,获得受害人和社会的谅解与接纳,以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
恢复性矫正方法对于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镇江市新区大港街道一矫正对象因犯罪行为造成对邻居的伤害,司法所迅速开展恢复性矫正,该对象主动到周围邻居家里真诚道歉,得到邻里谅解,不仅避免了可能因矛盾激化导致重新犯罪,而且使邻里关系比以前更加和睦。姚羽陈昌琪
全力上好公益劳动这一课 江苏省涟水县各乡镇司法所不断摸索,切实抓好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制度的落实,收到很好的矫正效果。
一是自行选择劳动地点。根据矫正对象分布相对分散的特点,对路途较远,年纪偏大,行动不便的矫正对象安排其在所在村、所在单位参加劳动,既方便了矫正对象,又达到了劳动目的。由专人负责考核计入档案,司法所进行回访,对矫正对象进行客观评价。
二是丰富劳动内容。矫正对象长期进行同一种公益劳动,会产生厌烦感,不利于管理。司法所除在公益劳动基地安排劳动任务外,还采取上街发放法制宣传资料、上街清除“牛皮癣”、结合县创建模范环保城活动清理卫生死角等多种形式开展公益劳动。
三是灵活安排劳动时间。矫正对象作为在社会上服刑的特殊群体,除了每月的集中学习和思想汇报,还要腾出时间参加公益劳动,在单位请假多了弄不好会丢掉“饭碗”。为此,各镇司法所因人、因地制宜,灵活安排矫正对象公益劳动时间。例如,利用农忙时节、节假日等矫正对象的社会休息时间等安排公益劳动,既不占用矫正对象在工作单位的时间,又达到了公益劳动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丁大勇朱静国 朱鸿儒
盐城“五老三帮”见实效 江苏省盐城市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试点以来接受社区服刑人员10004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564名,占总数5.64%;19至45岁的青年人7483名,占总数74.8%。针对这一情况,盐城市司法局把社区矫正与共青团、关工委等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动员和依靠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专家、老模范“五老”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与社区服刑人员,特别是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帮学、帮教、帮困“三帮”活动,提高了教育矫正的效果。
一帮学,促其上进,提高素质。推荐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进入职业技术学校试读,学习家电维修、微机操作、家庭养殖、服装裁剪等技能,为其今后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有志于继续读书、学习的社区服刑人员给予学习上的帮助,扶持贫困家庭的未成年服刑人员完成义务教育。针对青少年服刑人员身份特殊,大多内心孤独,心理脆弱,且文化低、特长少、技能差,缺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能力,很容易破罐破摔的特点,“五老”给予他们渴望得到的不计前嫌、平等宽容、尊重人格的人文关怀。
二帮教,督其转化,重树人生。帮教重帮“法”。通过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懂得社区服刑不等于无罪,是党和人民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内心深处洗涤不健康思想的污垢,真正知罪悔过。通过组织或协助开展假期自护训练营、夏令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少年自护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这一特殊群体自我保护的技能。
三帮困,助其就业,安身暖心。帮困重帮“志”。在对青少年服刑人员帮困时,注重培养其劳动态度和意识,并在其以后就业的问题上提供实际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最终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2006年以来,他们鼓励个体户、专业户、养殖户结对帮带,先后帮助1809名社区服刑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参与村、居劳动力转移等。
盐城市司法局还大力扶持安置基地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乡镇(街道)都建有一个基地的目标。建湖等县(市、区)通过挖掘可开发资源,适当预留工作岗位,重点解决了678名特困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前的过渡性安置。亭湖等地主动为社区服刑人员中的大龄青年牵线搭桥找配偶,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家庭矛盾1256人次,使这一特殊群体也能安身暖心、安居乐业。崔刚
可有条件申领就业登记证 近日,江苏省无锡市部分社区矫正对象收到通知,让他们到市劳动保障局申领《就业登记证》。这是该市司法局为给生活困难或有就业需求的部分矫正对象提供就业援助,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联合市劳动保障局采取的措施,并出台了相关规定加以规范。
根据规定,社区矫正对象中可以办理《就业登记证》的是:社区矫正对象中属宣告缓刑和在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刑期内的人员;服从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有较好的服刑意识和守法自觉性,基本无重新犯罪可能;因无工作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劳动就业年龄内;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具有无锡市户籍。符合上述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可向户籍所在街道(镇)司法所提出申请,经司法所确认后开具有关证明,由申领人员携带相关证件到同级街道(镇)劳动保障所申领《就业登记证》。
据了解,社区矫正人员持《就业登记证》的,必须在无锡市(包括江阴市、宜兴市)范围内就业。凡持有《就业登记证》的社区矫正人员暂未实现就业的,可免费得到由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再就业援助服务,并可享受该市失业人员其他待遇。被用人单位录用的,由用人单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并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袁昌国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