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姜微波谈食品问题 称相关法规不少纸上谈兵
三鹿奶粉事件后引发媒体对监管机制猛烈抨击,具体到到现有的法律法规方面,是否也存在着“漏洞”,应该如何改进?行业自律如果不能完全起到监管的作用,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配套解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与食品安全学院院长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姜微波就以上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现有食品安全相关法规不少规定纸上谈兵
记者:我国食品行业出现安全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为什么这些年来没有一个相对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解决办法呢?
姜微波:现有的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具体规定不少规定属于纸上谈兵,对具体的实际情况考虑得不够,到实践当中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也许制订时各个方面也许难度真的很大,但是我觉得第一它也不是特别广泛的征求过意见;第二,法律法规对一些小而具体的细节缺乏考虑。比如说法规里面有一条:“不得添加对人有害的成分”,但是有时候这是很矛盾的,因为一些添加剂的确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但是却又是现在食品加工中无法避免的。比如肉食品加工中的的亚硝酸纳,加之后对人体肯定是有害的,但是多少企业能做到不添加?只能是严格控制量。
对百姓来讲,食品管理机构应该教会大家怎么辨别食品安全,因为有些安全问题其实开始是有一些症状的,出现不良反应的时候就要鉴别食品的质量问题。在三聚氰氨的问题上,江苏一对夫妻就是这样做的,发现小孩吃了这个奶粉就尿黄,不吃就没有了,于是就判断是奶粉的问题。
国家应设举报食品安全渠道 行业自律很难做到
记者:曾经有新闻曝出三鹿奶粉的推销员从不喝自己公司生产的奶粉,也会告诫周围朋友不要喝,但是却不会检举企业的违法行为。在过去我们也听过一些例子,一些生产伪劣食品的企业主对法规都很熟悉,却冒着风险继续生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姜微波:现在这种说法还是挺多的,不止是奶粉有这样的问题。至于怎么控制?国家应该建立对举报者进行奖励的制度,只要有人举报就要有人受理,因为行业自律有时候很难做到。三聚氰氨行内人很久就知道了,类似这种违法行为太多了,而国家又没有对这种违法行为有举报奖励的制度。
当消费者怀疑了某个食品有问题,不能一定得拿出数据、证据来才能反应,须有一个反映渠道,也许一个人反映的问题不成问题,也许要有十个人五个人同时反映的话,那么国家就应该想办法去真的彻底检查这个问题。而现在只能是像救火一样,哪儿出现问题了,就去灭哪儿。
提前预测研究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 走在造假者的前面
记者:目前除了建立良好的食品监管机制之外,在科学研究上有没有能够改善食品安全的办法?
姜微波:我们应该加强预测研究,研究哪一种因子如果用量过度或是添加到食品,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也许这样就能够走在造假者的前面。事后的检测研究是要以消费者的损失为代价的。虽然不能百分之百预测,但是仍旧能够起到作用。我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呼吁专家和科学工作者开始研究预测。(纪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