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 |
1994年,海迪参加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 |
相关新闻:解放思想 哪些人哪些事不能忘记
相关专题:那些人那些事
强者张海迪
品读痛苦,疾病当朋友
齐鲁晚报 记者 郭静
张海迪近照(摄于10月23日)。 本报记者 刘军 摄
初识海迪,很容易被她吸引。人淡如菊,笑靥如花,爽朗纯真的声音,温和周到的态度,就像邻家大姐姐般亲切。
在很多人心目中,海迪是个英雄,但她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榜样或者偶像,她说,“千万不要在我名字前加任何前缀,我就是海迪。不是雷锋,也不是保尔。”
她说:“我无法控制那个以各种宣传形式存在的海迪,但我能控制本我的海迪。对于瞬间的辉煌来说,痛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要做到宠辱不惊。这么多年来,我喜欢繁华过后的淡泊,永远做一个平凡的人。”
吟唱青春>>笑对身体恶疾
在海迪的博客空间里,记者看到很多老照片,其中还包括上世纪80年代初的宣传图片,那时候的海迪,戴一副黑框眼镜,手里拿着本子和笔,淳朴憨厚。
“那时候的样子多么傻啊!”她笑着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当时那一代青年对学习对未来充满热情,很多人真的是把一天当作两天用,自己也常常学习到天亮,一心就想拥有更多的知识为社会服务。“那个时候,真的是心灵纯净,理想高远,对未来充满期待,现在想想还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也许是这种激情的作用,多年来,她几乎每天都在与病痛相伴,但却比有些健康人过得还有滋有味。她画素描或油画,她唱动人的歌,她登台演出缥缈的《轮椅上的梦》,她深夜3点多看世界杯足球比赛,她参加女子气手枪射击比赛,她甚至还尝试过驾驶汽车……海迪的生活似乎每天都在悄悄变化,每天都有欣喜的收获。
对于残疾带来的痛苦,她说,这也是一笔财富。“疾病给了我很多痛苦,但这痛苦的过程也产生了精神财富。这个过程是一种历练,精神的、品格的。痛苦是一门课程,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读完它。如果每天细细品读,总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力量和智慧。我不把病痛当作敌人,而把它当作我朝夕相处的朋友。终生与病痛相伴的人会对外部世界更宽容,也把人世的纷争看得很淡泊。病痛也让人思考崇高和英雄主义,并以这种心灵中的无畏击溃自己脆弱的精神。我从不诅咒疾病,因为它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也是对健康生命的一种比照。我想,也许病痛是生命的另一种滋味。”
疾病作伴>>开拓文学之路
1983年,海迪拿起笔,开始了笔耕之路。
这真的是一场战争,一场既快乐又痛苦的搏斗。长期伏案,她的胳膊肘部磨起厚茧。在写长篇小说《天长地久》时,她的腿严重骨折,医生给她戴上支架,要她整整躺三个月!
那时,她忽然感到绝望——完了,一切都完了,已经开始写的新长篇的思绪早已经不翼而飞,剩下的除了痛苦,还是痛苦……
但在绝望的谷底,升起的却是熊熊燃烧的生命火焰,海迪再次战胜了自己。
“人就是这样,身体越是痛苦,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困惑就越强烈,这是一种由痛苦、迷茫、坚韧等凝聚起来的力量,它让我一次次坚持了下来。”海迪说话时微微侧着身子,用紧握着的右手支撑着身体的重量。她很怕别人看她的右手,因为长期依靠它的支撑,已经变得有些粗糙,手背的几个关节处还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而她的左手却很细腻。
忍受着如此的痛苦,她创作了近两百万字的作品,至今已出版《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等长篇小说、多部散文集以及翻译作品。
不问虚名>>只想做实在事
很多人觉得海迪近年来沉寂了,越来越少在公众面前露面,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对此,海迪笑着说,我是一个专业作家,本职工作是写作,写作是幕后的工作,我不是演员,为什么要站在台前呢?
“过去,我是平凡的,现在和将来也一样,但是我要保持非凡的创造激情。我愿意靠自己创造生活,而不是靠虚名活着。”海迪的神情温和而坚决,“我希望写出好作品,也能够尽心尽力为残疾人兄弟姐妹多做些事情。”
的确,多年来海迪不计名利为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残疾人问题而呼吁。平时,只要有残疾人需要她的帮助,无论多忙,她都会欣然答应。她曾为很多残疾人的书写序言,为四川灾区的孩子们捐款,为残疾孩子解决入学问题,她还多次在政协会议上呼吁建设无障碍设施,给老人和残疾人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联合报道:扬子晚报、新安晚报、辽沈晚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新闻晚报、山西晚报、大河报、楚天都市报、今晚报、齐鲁晚报、新文化报
齐鲁晚报独家供稿搜狐网,严禁转载。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