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对成都影响”研究结题,专家预测晚期强余震不会对成都造成破坏 “汶川地震对成都影响”课题研究日前结题。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官员和专家昨天称,汶川地震属“主震-余震”型,龙门山断裂带复发8级地震的周期在千年以上。
目前记录到3万多次余震,呈“起伏衰减”态势,对成都影响甚微。
长短轴效应 成都主城无恙 市防震减灾局副局长袁海泉、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朱介寿和四川省防震研究员洪时中昨日在市政府新闻办第二十七次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研究报告形成了两点结论:(一)汶川8级地震时,成都市主城区震害轻微,是由地震烈度衰减的普遍规律、成都市的构造位置和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因素所决定的,因而是必然的;(二)汶川8级地震发生以后,成都地区仍然安全。
所谓“长短轴效应”,是指地震烈度的分布一般呈扁长的椭圆形,地震烈度沿短轴方向的衰减,要比长轴方向快得多。袁海泉解释说,正是这一规律让成都主城安然无恙:汶川地震烈度分布的长轴方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延伸方向完全一致,为东北-西南向,而成都市主城区和整个成都平原恰好位于与龙门山断裂走向大体垂直的短轴方向上。在这个方向上,烈度衰减特别快,所以成都市主城区的震害相当轻微。
专家还一致认为,成都市多年来坚持抗震设防对减轻地震损害起到了重要作用。袁海泉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都就开展了建筑物和构筑物抗震设防工作,在成都市绝大部分地区,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均按地震烈度7度设防。此外,旧城区大规模改造后,老房子所剩无几,城市建筑的抗震能力得以很大提高。
起伏衰减 未来余震最大6级 针对汶川地震后成都依然安全,专家的解释是,对成都地区影响较大的地震主要有外区地震和本地地震两类。研究显示,成都市外围地区有多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性断裂带分布,其中距成都市最近、威胁最大的还是龙门山断裂带。多种研究表明,龙门山带8级地震的复发周期在千年以上。因此,汶川地震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必担心龙门山带会发生8级及以上特大地震。
专家们预计,今后余震的最大震级在6级左右。“既然在8级主震时,成都主城区的烈度仅有7度,那么今后即使再发生5级、6级强余震,自然就更不会造成什么破坏了。”
目前记录到的汶川大地震余震已达37816次,其中6级及以上的有8次。洪时中说,半年多的时间证明,余震的强度正在衰减,现在已经很久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的余震了。他认为,汶川余震将呈“起伏衰减”,也有可能发生5~6级晚期强余震。他提醒说,映秀-青川一带余震区要特别警惕,余震可能会引发新的山地次生灾害。但对成都而言,余震不会造成破坏,最多就是有震感。
“唐山大地震后,1979年还有5级以上余震;1975年海城地震,到1977年还有余震。”洪时中表示,汶川地震余震还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持续下去。
此外,报告称,四川地区还有一些可能发生大地震的断裂带,历史上这些地区的强震对成都主城区有过一些影响,但烈度最大只有6度。计算表明,即使这些地区发生8级大地震,由于它们距成都市的距离都在150公里以上,成都主城区的烈度也不会达到7度。
成都平原 大地震可能性不大 针对地震预测问题,专家们表示,要做到预测出“何时何地”发生地震仍是世界性难题,但趋势判断就相对容易得多。对于成都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袁海泉表示,成都平原属于四川盆地,而四川盆地是扬子地块的一部分。“扬子地块是一个相当坚硬稳定的块体。因此,包括成都平原在内的整个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性要比龙门山带弱得多,盆地内部至今还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成都地区虽然也有一些断裂存在,但无论是断裂的规模,还是断裂的活动性,都远远不能与龙门山断裂带相比,发生8级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从总体上看,成都平原相当安全。”
历史记载表明,成都地区在2000多年时间内,平均100年遭遇1次7级以上强震。(唐小涛)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