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现代企业:除了现金,别无他求
对现金越来越强烈的需求正在改变着现代企业经营方式,但并非总是越变越好。
公司战略从来没有转变得如此之快。仅仅在一年前,储备现金还是一个危险的举措:积极的投资者奔走于公司间,敦促董事会把现金还给投资者,分发额外红利或者买回股份。
然而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两个月前一夜之间发展起来的商业票据市场的突然瓦解引发了不断恶化的金融危机,许多美国大公司寿终正寝。很快,金融危机甚至蔓延到最稳固的公司,它们开始不顾一切的争夺资金来满足诸如为员工发工资等最基本的需要。从那时起,全世界经营者的指导方针就是抓住所有能够找到的现金,然后尽全力获取尽可能多的现金以维持尽可能长的时间。
对于投资银行或者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而言,现金争夺已不再是秘密。但显露的恐慌还只是冰山一角。在英国,一些稳固的大企业也觉察到续期日常贷款变得更困难了。整个欧洲神经紧张的会计师们声称他们在年度账目签字前会查看更多的证据证明该公司在继续盈利。美国财富500强的公司现在正面临着来自投资者关于他们的资金在当前的资金消耗率中能够维持多久的问题。最近硅谷的红杉风险资本公司告知它已经注资的小公司将每一美元当作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后一笔资金来对待,要削减员工,缩减不能够直接带来资金流的发展计划。同时发展中国家也没能幸免:以拉丹•塔塔发给印度的领头羊塔塔集团的管理者的一封措辞严肃的电子邮件为证,他告诉管理者们“进行现金流需求和经营计划的批评性审查”。
减支:节俭及其反证
现金周转困难是世界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因为当公司极尽所能减少可支配开支时,结果很可能就是市场共同面临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节俭反证”。每个公司都为自己的利益谨慎行事,但是削减开支的结果却加剧了经济衰退,进而伤害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这样只会强化两种需求:一是为刺激需求而实行的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一是更多信贷市场的直接支持,例如美联储对一些美国大公司利用的商业票据市场的支持。
与政治家和调控者的主要任务鼓励支出不同,对于经营者,节俭反证的作用截然相反:资金支出或许有益于社会,但是并非有益于股东。对于现在的经营者而言,下几个月的举动将会决定他们的未来。
对于少数幸运的现金储备者,现在正是他们沾沾自喜大肆敛财的时候。直到2008年日本的公司已经可以在海外并购中获利710亿美元。比尔•盖茨认为他的公司应该有足够的现金渡过零销售额的一年:现在他的210亿美元的资金积累让他拥有比平时更多的选择权。一些现金充裕的医药公司,如礼来、罗氏、默克和百时美施贵宝公司,都已经宣布金融海啸为他们带来了以最低限价购买生物技术公司的机会。德国的西门子计划为资金紧张的顾客提供资金。本周裁员5万2千人的花旗集团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曾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现金储备者现在正赶超负债累累的公司。
而等待那些零现金储备公司的则是前后经营方式的一种平衡。短期来看,过去一些提高股价的方法现在则无异于自杀。过去大量的分红或者股票购回现在则只能被视为欠考虑(虽然如沃伦•巴菲特指出,股价看似较低)。过去被证明是公司的健康运作方式现在看来却像是厌食症。银行里更多的现金成了公司最近健康运作的保证。同样的,当你不得不为维持一个连最基本的贸易贷款都无法得到的供货商而寻找资金时,极端简化的供应链就不再是一个高明的想法了。“集款制”代替了“及时制”。
裁员:是大刀阔斧还是死亡螺旋?
但是情况会持续多久?现金短缺和需求下降让何时重启企业和家庭消费变得难以预测,但公司还是应该为那天的到来做好计划。
正如在每一次萧条中决定胜负的可能不是降低何种成本,而是成本是如何降低的,尤其是什么成本不该削减。公司对生产过剩总有些许盲目的恐惧。因此他们坚持大幅度裁员会比红杉资本声称的“死亡螺旋”(即逐步瓦解士气的小幅度裁员)要好得多。但是那些以动辄即裁掉他们现在认为最宝贵资源的员工而闻名的公司却最终将要在劳动力市场中吃苦头。经济衰退能够带来新商业机遇的原因之一就是现有公司过早放弃了有希望的发展机遇。甲骨文和微软就诞生在经济逆境中。
当然对现金的需求不会总居高不下。虽然在今天看来西方的一些经营理念还不够成熟,但是在过去三十年中它们还是提高了生产力。(仅仅一年的良好表现并不能够证明日本模式的正确性)。但是即使现金不再短缺,现在的经营者是否还会轻率到对现金不以为然已不确定。这种态度的改变是这次信贷危机带给企业界最重要的财富。 (青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