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2月6日电 全国新一轮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给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近日,记者就武汉如何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等问题,采访了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
采取五大措施,力争“两型社会”建设近期在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记者:感谢杨书记接受我们采访。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您曾提出,践行科学发展观,要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切入点;“两型社会”建设正是要解决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请您谈一谈,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思路和具体措施?
杨松: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武汉市已制定了《武汉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正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也已基本明确,那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武汉实际,发挥武汉优势,突出中部特色,以又好又快发展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发展两型产业,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真正把武汉建设成为更大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中心。
“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从近期讲,我们将力争在五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循环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较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是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基本确立,包括法制规范、行业标准、政策支持、激励和约束制度、监督管理,实现企业自主自觉地按照“两型”要求开展生产;三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充分的应用,并形成了有利于这些技术研发的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制度创新,形成一批示范工程,能够为全国提供借鉴;五是环境友好型理念在全社会全面树立,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我们将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切实加以推进。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我们将重点抓住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建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域和全社会三个层次的循环,突出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废弃物分类回收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生态化等四个重点,紧盯冶金、化工、建材、电力、汽车等五大行业,统称为循环经济“2345”工程。目前,全市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库收录了678个项目,总投资1342亿元。还将深入推进东西湖、青山两个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示范试点,启动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在重点行业树立一批循环经济发展典型企业。
二是打造符合“两型”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两型社会”建设要有“两型产业”体系作为支撑。我们将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两型”产业体系。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一批新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股权化,推动科技与产业对接;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新的产业发展体系。壮大支柱产业,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培育一批千亿产业、百亿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产业集聚。培育一批经济规模超千亿元的区域。积极申报国家级环保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争取设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
三是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城市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把武汉建成全国铁路主枢纽之一、全国航空运输中心、长江航运中心和全国高速公路客运中心;拓展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教、医疗卫生服务和文化体育基地,打造中部公共服务中心;增强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加快会展中心、酒店等商务设施建设,加快一批重点功能区建设;彰显城市宜居生态功能。推进“两江四岸”综合整治,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等工程,彰显滨江滨湖特色,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四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是: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探索实行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管、保障、反馈五位一体的城乡规划体系;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和乡村休闲产业,打造武汉城郊经济带;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各项改革,提高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化农村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加快推行公共服务外包等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探索实行耕地占补平衡的多种途径和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重点,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以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新金融管理制度;以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和加快城市公用事业改革为重点,创新完善城市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同时,还将加快一批重点大型国企的改革、重组和改造步伐,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一批市场主体。
武汉距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城市均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拥有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目前正在建设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长江航运中心和全国航空运输中心,大武汉的区位交通优势正在进一步显现。图为武汉长江二桥与汉口城市中心主干道互通的情景。新华社记者熊金超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仍然是推动武汉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 记者:武汉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可不可以这样看,这对武汉探索“两型社会”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性?
杨松:当前,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我们结合建设“两型社会”的实际,在全市开展思想大解放活动,进一步增强实践科学发展的自觉性,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性,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动性,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提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基于武汉历史发展经验和当前发展形势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性。
回首武汉改革发展的历程,但凡重大战略和重大决策的提出,重大转折和重大胜利的实现,都与思想解放相伴随,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仍然是推动武汉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国家要求湖北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希望武汉城市圈“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省委、省政府对武汉寄予厚望,要求武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努力缩小与东部沿海先进城市的差距”,“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中发挥先锋作用,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面临新形势,武汉要有所超越、有所突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更高的层次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的重大跨越。
抢抓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机遇。但机遇不等于发展,潜力不等于实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重要前提。唯有解放思想的勇气,只争朝夕的精神,科学务实的举措,我们才有可能抓紧抓住机遇、抓出成效。
争取新一轮竞争的发展主动权,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目前,东部沿海城市继续领跑,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发展提速,中西部城市奋力追赶,城市群、城市带之间竞争加剧,一个科学发展的竞争热潮正在全国兴起。武汉与国内先进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差距,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我们必须正视差距,迎接挑战,通过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如火如荼的竞争大潮中来,抢占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
在更高的起点上把握市情,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发展不够仍然是武汉的最大实际,发展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在认识市情上,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努力克服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自满自负,在优势面前自我陶醉,看不到武汉的诸多不足;一种是自怨自艾,在劣势面前自我放弃,看不到发展的灿烂前景。面对优势保持头脑清醒,不妄自尊大;面对压力坚定发展信心,不妄自菲薄。
现阶段,我们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主要内容是“五破五立”:即坚决破除狭隘的地域观念,牢固树立世界眼光,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发展;坚决破除等靠要的消极观念,牢固树立敢闯敢试的开拓创新精神,对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对有碍“两型社会”建设的“禁区”,对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等,都要敢闯敢破,大胆提出新构想、新思路、新举措;坚决破除传统的粗放增长观念,牢固树立新型的集约发展思维,着力推动发展导向由偏重速度向好中求快、更重效益转变,发展动力由偏重物质要素和货币资本向更重科技创新和知识资本驱动转变,发展模式由偏重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开发向更重集约化生态型发展建设转变;坚决破除“官本位”观念,牢固树立“企业本位”思想,强化为企业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建立健全企业家的激励机制,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坚决破除片面的发展实力观念,牢固树立软硬并重的综合实力理念,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着力优化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人才环境,树立武汉市对外良好形象。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