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 题:“我国环保事业迈出的每一步都不轻松”——首任环境保护局局长曲格平谈30年环保发展
新华社记者顾瑞珍
“改革开放的30年,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与快速的经济发展相比,环境保护的脚步显然有些迟缓了。不过,国家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一说到环保,今年78岁的曲格平激情不减当年。
作为首任环境保护局局长的曲格平,亲历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每一个历程。他最深的感触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迈出的每一步都不轻松。
在近日由人民网主办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保事业”高峰论坛上,曲格平被评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环保贡献人物”。
在曲老的记忆里,我国的环境保护出现转机还是在1978年。“那时候,对于公众来说,环境保护这个概念还没有形成。当时人们理解的环境保护就是环境卫生。”
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出台后,1979年,又出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环境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据曲老介绍,当时国家还没有独立的环保部门,只有一个不上编制的临时性工作机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时任这个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之一的曲老告诉记者,在那样的背景下,能先出台一部环境保护的法律是不得了的一件事。
“当年制定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时,许多人很不以为然,说环保怎么能成为基本国策?现在,环保国策已成为共识。”在1982年年底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正式宣布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了环境保护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
我国的环境保护虽然起步晚,但在改革开放中跟上了世界潮流。从1998年,环境保护局升格为环境保护总局;到2008年,环境保护总局再次升格为环境保护部,我国环境保护历史上有了首任部长周生贤。
30年后的今天,曲格平说:“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环保事业走过的路程,这位德高望重的环保老兵颇感欣慰:“总体上看,从基本国策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到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视野越来越宽广,思路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制度越来越到位。”
30年来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从工厂广泛开展的达标排放基础上,又结合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控制。
近年来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下达全国,使一些严重污染指标得到抑制,找到了一条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管理措施。
此外,生态恢复建设摆上了议程,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后,森林覆盖有较大增长,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蔓延特别是沙化面积急剧恶化趋势有所缓和。
“改革开放使得人们打开思路,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格外警醒,学到了他们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和做法。这些年,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环保事业与社会进步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说到这里,曲格平话锋一转:3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仍然有着强大的惯性,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还是以破坏生态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曲格平分析认为,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主观方面主要是: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已选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实施这种发展方式,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当前推行循环经济方式遇到的障碍,主要是体制上存在的一些弊端所致。需要深化改革,铺平发展道路。
——法制松弛,监管不力。国家已颁布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25部,主要领域和方面都有了规定,如果按照法律规定去办,现存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应该比较快的得到控制。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依法保护环境,加强环境管理部门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
展望我国环境形势,总体是看好的。曲格平说:“关键是要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切实依法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