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河,北京西城区一条普通的大街,对赵友山来说却有特殊意义。1999年开始,时为黑龙江省石油协会会长的赵友山开始跑北京,目标就是这条街上那座灰色苏式建筑群——国家发改委。
近十年间,为了打破两大石油公司的垄断,为民营石油企业争取自己的权益,赵友山无数次进出国家发改委的那扇大门,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2月24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通常简称的“非公经济36条”。
那天,赵友山拿着刊有“非公经济36条”的几份报纸早早就来到发改委能源局一位负责人的面前,“酸甜苦辣地跑了6年,现在终于盼来了。”面对这位相识多年的官员,赵友山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
在“非公经济36条”中,最让赵友山兴奋的是第二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以往国家出台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文件也不少,但是"非公经济36条"不一样,这是建国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当时就觉得民营石油企业有救了。”12月16日,赵友山和本报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感慨万千。
垄断重压民营油企并不是在一开始就置身于严酷的政策环境下的,在1999年以前,中国成品油炼制、批发零售市场甚至都处于自由竞争的状态。到了1999年5月,一切发生了变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经贸委等八部门的38号文(国办发「1999」38号),国内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的批发企业经营,其他企业、单位不得批发经营。
200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经贸委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国办发「2001」72号)。文件要求,各地区新建的加油站,统一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全资或控股建设。
这两份文件被认为是彻底改变了中国成品油批发零售市场的生态,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自此变成双寡头垄断的市场。
此时,经过整顿的东三省一共保留下来38家独立的成品油批发企业。赵友山的公司在2000年8月拿到了盖有国家经贸委红色公章的“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条件是与中石化签署联营协议,但是赵友山无法指望中石化给他供油——中石化在黑龙江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 (来源: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