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现象:一些农民“洗脚上田争当股东”,把昔日视为“命根子”的土地,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给他人,自己坐享其成。
来自农业部门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底,广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422万亩,比2003年增加约100万亩,占农村家庭承包面积的14.4%.土地流转涉及农户202万户,占家庭承包户的18.2%.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广东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成为全国农民“洗脚上田”最多的省份之一。
去年8月,广东省农业部门在高要市南村、清新县三坑镇两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试点工作。4个月过去后,记者深入流转土地试验地调查,发现“洗脚上田”的农民以土地入股做“股东”后,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这些农民一见到记者就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说:“流转政策,好!”
耕地租出去收入翻几番 “现在只要有人来租,我第一时间把土地拿出去流转!”在清新县三坑镇绿源蔬菜公司的生产基地,村民张金明一边收割菜心一边对记者说。
与他一起劳作的几位农民,都正忙着把菜心包装运往香港。张金明说,这些农民和他一样,都是安庆村的村民,他们将自己的承包地租给蔬菜公司的老板,再被老板聘用。他被聘任为场长,管理这里几百亩的蔬菜生产。
张金明很后悔当初没有把所有的地全部流转出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家分到4亩农田,一直靠种水稻为生。2002年,一家私人蔬菜公司到村里租地种蔬菜,张金明犹豫了好久,决定拿出两亩地出租。之所以不全部租出去,是因为有后顾之忧:万一租地吃了亏,还有留下的两亩地能解决吃饭问题。不过,现在他对记者说的是:“太多虑了,真后悔!”
张金明为啥这么后悔?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亩水田,日晒雨淋地一年辛苦下来,赚不到600元,4亩地也就2500元左右。现在仅流转2亩农田,光租金就接近2000元。加上做场长月收入1500元,一年收入就有2万多元,足足是原来的近十倍收入!“收入高那么多,付出的土地仅有原先的一半,你说合算不合算?当年如果把4亩水田都流转出去,就更好了。”张金明边说边感叹。
说起流转,安庆村女村民温翠琼也是喜形于色。她说,家里有田十多亩,以每亩800元年租金计,全部租赁给蔬菜公司,每年有近万元收入。另外,她现在到蔬菜公司打工,按每天30元计算,每月约有800元,年收入近两万元。而她原来自己种植蔬菜,每亩年收入不足500元,一年也是5000元左右。
为什么同样种菜,收入却大不一样?温翠琼尴尬地说,自己不懂得种植蔬菜,加上家里肥料不足,在工具上又无法跟蔬菜公司相比,收成自然不能跟蔬菜公司相提并论。
现在,安庆村大部分村民都将土地租赁给了蔬菜公司,自己安心当“农民股东”,一部分耐不住寂寞的人则到蔬菜公司打工。以前三坑镇农民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土地流转后达到1万多元,至少翻了一番。清新县三坑镇农林水办主任黄启芳这样说:“这里的农民如今到处打听还有没有人来流转土地,他们都愿意把剩下的耕地流转出去。”
马勇、林翎
1
一个“南海佬”带旺一个村 黄启芳说,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像一股“活水”,既激活了那些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山荒坡最大的潜在价值,又激发了村民生产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记者在三坑镇的半石村看到,这里山峦连绵,远望半山都是泥石,树木不多,但是山脚下鱼塘却是一个接一个。记者好奇地问村长,怎么有那么多鱼塘?村长说,以前这里都是荒山荒坡,中间夹杂着一两块瘦田,只能一年一造,当地人称之为单产低洼田。后来,一位来自佛山南海的个体户对当地农民说,要租下他们的田,农民高兴不已,以700多元一亩的价格把农地给流转他。据悉,这一承包价比农民当时一年的经营收入高出一倍有多。这位承包者租了几十亩地后,全部改造成鱼塘,养四大家鱼和桂花鱼。
当地农民怎么也没想到,这些荒地变为鱼塘后,一亩养四大家鱼的鱼塘年纯利竟然过万元,如果养桂花鱼更不得了,亩产利润约4万元,好景时甚至能超过10万元。
“南海鱼塘”搞出了“名堂”,村里人“眼热”起来,一些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不仅把昔日单产水田改造为鱼塘,甚至还想方设法在荒地挖塘养鱼。土地所有者或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干脆把土地折合成股份,以股份制方式开展经营。目前,半山村成规模的鱼塘有10个,分散经营的小鱼塘有几十处,出现了“大股东”30多户,小“股民”上百户。
一位鱼塘主告诉记者,现在他的鱼塘有4个“股东”,每位“股东”分管几亩鱼塘,大家均摊鱼塘的各种费用,到年底每位“股东”卖鱼的收益归自己,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股东”们的生产积极性。
黄启芳说,大量的荒野之地成为生财宝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自愿入股、按股分红、统一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新模式下,半石村的土地使用率极大提高,有300多亩荒山农地被开发成“股份制鱼塘”,这个曾经是镇里头痛的扶贫点,眨眼间就脱了贫。原来村集体收入一年才1万元,现在达到32万元。全村280多人每年人均可分红1000元,余下的钱还拿来修路、建球场、给妇女和老人搞福利。
在三坑镇竹楼村,村长近期召集村民开会,讨论土地流转事宜,谁知村民们说:“不用开会了,只要租金超过800元的,村长尽管租出去。”
马勇、林翎
2
土地流转后自然调结构 许多到过三坑镇考察的农业专家都说,这里的成功尝试,对广东探索土地流转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清新县三坑镇的耕地、鱼塘几乎都是成片发展,颇具规模,耕作的农民却不多,大部分用机械化操作。农办主任黄启芳说,自从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特别明显,以前是几亩地种粮,几亩地种菜,中间还夹杂着一两个鱼塘,农地散乱,耗费劳力效益低。土地流转后由企业集中经营,面貌大为改观———菜田上千亩,粮田数百亩,鱼塘上千亩,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作为蔬菜公司聘用场长的张金明,对土地租赁前后的巨大变化感触最深。他说,这里原来是一片低洼水稻田,2002年,蔬菜公司租赁了当地5个自然村的土地,经改造变为连片的蔬菜基地,总计198亩。现在招聘了40多人,其中30人就是租赁土地的当地村民。目前,蔬菜主要销售到香港、珠三角等地。
张金明说,大面积种植和农户分散种植,最大的区别莫过于灌溉、施肥、除虫等农事耕作。灌溉采用农业机械化,将水管直接安装到田头;杀虫、除草的效率也大大优于分散种植。大面积种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同等面积分散种植的好几倍。
张金明还就水稻和蔬菜的价值算了一笔经济账,按产量计,这些土地一年仅可种植水稻二造,而蔬菜可以种植五批次;按利润计算,每亩水稻年利润约500元,而蔬菜高达2000元,蔬菜价值是水稻的4倍。如果拿到香港等地卖,利润更为客观。据悉,三坑镇的蔬菜在香港一斤可卖到15至20元。(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