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今天,由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2008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出版发行,其中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剖与对策解析,尤为引人注目。
女性、非重点高校、基础学科毕业生三大群体就业难突出 对许多求职的大学生来说,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从公务员考试中失意的千军万马,有的挤入考研一族,有的一次次冲进人流滚滚的招聘会现场……
1999年高校扩招,从2003年起,大学生就业压力骤增。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2008年12月初,教育部部长周济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更为严峻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已经超出了金融领域,迅速向其他行业蔓延,全球经济正面临衰退危险。许多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被迫裁员,用工需求明显减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影响。
《白皮书》特别提到,女性、非重点高校、基础学科三大群体就业问题突出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之一。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说:“近年来,我国高校女生数量逐年成倍增长。供大于求为用人单位提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女大学生成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
肖鸣政分析说,此外,就业状况呈现院校类型性差异,直属高校、部委高校、地方院校和大专院校在本科毕业生层次上就业率差距较大。研究生就业率普遍较高,而在本科生层次上,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重点高校,专科生的就业环境则较为严峻。
“不同学科分类就业率差距较大,工科、理科类初次就业率较高,人文社科类学科是初次就业率较低的学科,以往的热门专业如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由于招生人数激增,导致热门专业学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人才市场与人才中介缺位造成就业信息不畅 《白皮书》剖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认为,高校扩招只是表面性原因,根本原因是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市场缺位。此外,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差,求职者应聘与企业招聘间存在脱节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肖鸣政说,长期以来,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劳动力跨区域自由流动,虽然近年来各地进行了改革,但一些对人才有很强吸引力的大城市仍然对毕业生进入设置了较多壁垒。大学生留恋大城市却又难以进入大城市,已经拥有大城市户籍的学生不愿意放弃户籍到其他地区就业。
有专家指出,一些用人单位因为户籍制度对外地大学生存在歧视,不利于外地学生公平竞争。同时,目前高校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一些脱节现象,使毕业生无法与单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人才市场与人才中介的缺位造成的首要问题是信息不畅。”肖鸣政说,大学生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群体,个人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就业信息不够畅通,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白皮书》认为,大学生找工作,理所当然要选择“好职位”,即使在“不如意职位”暂时就业成功,也千方百计想“跳槽”,这自然就增加了就业难度。大学生就业难,高校扩招只是表面性原因,究其根本性原因是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市场缺位。
社会与高校互动,建立大学生实践平台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进入前所未有的艰难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措施,拓宽渠道保就业。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处长方伟,用“多、缓、促、保、帮”5个字,评价和总结了当前国家及各地推出的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
方伟说,“多”即指尽可能多地制造培育岗位和职位供大学生就业;“缓”意在通过学校尽可能地开设科研项目,留住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校进行科研开发,成为人才“蓄水池”,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促”是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扩宽就业面,鼓励大学生参军或者到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保”指完善相应的就业配套设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的保障;“帮”是说学校、社会和人力资源部门对家庭困难、甚至有性格障碍的大学生尽可能提供帮助。
《白皮书》勾勒出的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措施路径是,按市场化要求改造人才市场组织架构,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体制改革。通过改革,逐步做到公共人事服务业务与经营性人才服务业务分开管理,建立不同的管理机制和体制,促进人才市场供需主体到位。
《白皮书》指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和人才中介服务方面的不足,更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信息不畅,因此,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丽娟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社会与高校互动,建立大学生实践平台。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大障碍是缺乏实习经验。社会职业中介组织和高校有必要积极整合资源,推动合作,实施大学生就业服务计划,建立各种大学生就业实践平台。
本报北京1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