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许多县城的机关工作人员可能还在走亲访友,罗田县劳动就业局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局长肖攀峰说,6天后,县里将组织30家县内外企业举行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现场提供岗位1500个。
肖攀峰介绍,县里有3家定点培训机构,培训计算机、数控机床、电子电工等专业项目,前来参加培训人员基本以40岁以下为主。
他坦承,2008年全年培训农民工2000人次,但返乡农民工来得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
公路上公益广告牌上通告,电视里滚动播出,“免费还不愿意参加”,在肖攀峰看来,这样的“怪现状”背后,“农民工心态转变有一个过程”——很多人觉得不需要,沉不下来;一旦发现需要了,哪怕花钱也愿意学。
肖攀峰把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分成三类:一部分是年龄偏大卖苦力的,金融危机下,他们可能不再选择外出,在家乡周边打工,或者回归土地,开展种养殖业多种经营;一部分是有文凭懂技术的年轻人,他们在金融危机中基本没受影响;还有一部分没有专长的年轻人,他们要出去闯一闯,想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但闯过之后又暴露出自身的不足。
肖攀峰分析,金融危机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回家过年又给了一个缓冲期,一旦春节后工作受挫,第三部分人群对于培训的要求将十分迫切,这也是今后一段培训的重点对象,如何根据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值得探索。
这样的怪事还有不少。
2008年初,劳动就业管理局做了一次全县范围的企业招工难问题调研,这次调查涉及全县各类企业42家,在岗员工3499人,除一家未开工外,缺工的企业有26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61.9%,需要员工1163人,占现有员工的33.3%,不缺员工的企业有15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35.7%,也就是说,全县有2/3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工问题,缺员大约是在岗人数的1/3。
从地域分布看,地处乡镇的企业缺工比县城更突出;从企业类型看,服装缝纫、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机械铸造等重点行业缺工严重;从员工类型看,普工、年轻工人难招,熟练工、中高级技工更难招。
为何当地企业不受第二代农民工欢迎呢?
肖攀峰分析,新一代农民和一些失业下岗职工陆续进入现代都市并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怀着对外面世界的美好向往,更愿意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磨练自己。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他们更加注重“体面劳动”和“生活质量”,对薪酬待遇、社会保障、劳动条件、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未来发展,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觉得到外地就业比在本地生活“有面子”,存在舍近求远的虚荣思想。
受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急剧的用工需求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外出就业便成了“一边倒”。全县每年职校、技校毕业生有3000多人,留在县内就业的不到5%,绝大部分都被外面的大企业、大公司“抢购”一空,县内企业很难招到这样训练有素、技能熟练的“蓝领工人”。
此外,传统手工艺对就业的拉动也在急剧下滑。
三里畈镇范家凉亭村委会主任范运和介绍,村里以前有木匠、石匠、篾匠等20余人,10年前每人每年都会带徒弟,一般还要托关系找亲戚才能有机会,现在年轻一代基本上已经没人肯学了。“事实上,这些手艺活工价可不少,县城建筑工地一个大工(技术型)一天能拿100元以上,刨去停工休息,一个月也能赚2000元以上。”
对此,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农村就业指导和培训处处长李湘泉认为,“第一代农民工外出的打工目的是挣钱回乡盖房子,但第二代却想通过外出打工的机会,留在城市里,提高生活质量。”他说,针对返乡农民工,湖北省已开始启动“特别培训计划”,在就业专项资金中拿出1.2亿元,培训农民工各种技能。“利用目前有些农民工失业的空当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更有竞争力。”(记者雷宇通讯员 林永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