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王荣利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发出反腐败之声: “通过量化分析,更清晰地研究腐败犯罪,以便防治” |
近500个腐败案例中,曾担任过各级党委(党组)领导职务的有122人,所占比例最高,为28.77% |
蓝田出生律师编撰首份民间反腐报告 500案例惊人
历时近10年,搜罗近500个案例,深圳律师王荣利编撰出一部50万字的《中国反腐败报告》。
他希望通过一个平民律师的视角来解读腐败犯罪案例,给预防工作提供一些民间的观察和思考。
新旧年更替的时候,律师王荣利的名字一下在网上传开了。
他一个人不声不响干了快10年,搜集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国各类腐败犯罪案例近500个,光文字资料就有2000多万字,经过增删选编,整出一部50万字的腐败犯罪大汇编,冠以《中国反腐败报告》这样一个赫然的题目,令人一惊。
43岁的陕西蓝田人王荣利自称他这是“不务正业”。因为一来没人请他这么做,他的研究纯粹是自发行为,所有花费都得自掏腰包;二来他的本职因此几乎停滞了,这些年,案子没代理几个,钱也没挣到。
王荣利说:“说实话,刚到深圳创业那会儿,我也没多少钱,但那时个人资产好歹还是‘正数’。现在?成负的啦……”
是一个什么样的“报告”,让身处经济特区的律师不抓紧时间赚钱,却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搞研究?而这个报告,对于现实中的反腐败又有多大的价值?
500案例让人触目惊心
1月下旬,深圳,繁华的深南大道。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妻子和正上小学的女儿从西安来探望王荣利,可他撇下她们,让“娘俩自己逛街去”,而他来到办公室,翻出厚厚一摞《反腐败报告》文稿整理起来。
这部报告中的案例全都来源于新华社等媒体的公开报道,王荣利从报纸、杂志、网络中选择编入。最初的搜集还得剪报,很不方便。后来,互联网使这项工作加速。2000年以后,王荣利通过网络查看新闻信息时,随手会把比较典型、社会关注度高、有较大影响的案例搜集起来,几年工夫,搜集了包括民事、刑事、企业家犯罪等各种案例达1000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腐败犯罪。
搜集案例,不过是王荣利作为律师的职业习惯。随着电脑里保存的案例越来越多,他开始由下意识的习惯性搜集,转变成有意地专项分类搜集。2003年以前,王荣利搜集的腐败案例不足200个。近些年,国家反腐查处力度加大,他搜集到的案例很快接近500个。
积累了这么多素材,王荣利想,该做点什么。刚开始,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目前,官方的反腐败报告是中央纪委的工作报告和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作的工作报告。这些报告具有高度权威性,资料、数据准确,但相对简练,只能反映年度或一段时期内的情况。
王荣利此前也看过一些有关反腐败的研究文章,但他觉得这些文字“更多谈及反腐倡廉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真正能提出具有实质价值的分析意见和指导性建议的不多”。
对于坊间流传的各种反腐题材的小说,王荣利说,他几乎一本也没看过,“只有真实的案例,才更有研究价值”,而且案例越多,“统计的数据才越真实可信,也越有代表性”。
于是,“写作一部‘当代中国典型腐败犯罪案例统计与分析’的《中国反腐败报告》水到渠成”。
王荣利是个律师,他的研究和思考自然融合了个人的法律知识和背景。他将案例分为地域分布、时间阶段、职务结构、年龄结构、发生领域、犯罪罪名、犯罪程度、犯罪表现和犯罪后果这些方面,分别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而这几方面其实就是犯罪构成的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客体四大要件。王荣利在案例分析时,即以这四大要件为指标。他试图“通过这种具体的量化分析,更清楚地认识、研究腐败犯罪,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出具体防治措施和解决办法”。
这部几经增删、分别有50万字和8万字“足本”和“简本”的两个版本的《中国反腐败报告》,除了上述9个方面,又分为上篇“腐败犯罪的动机”和下篇“腐败犯罪的下场”,列举了形形色色的腐败乱象——追逐权钱、卖官受贿、贪图情色、藐视法律、娇纵妻儿、居功自傲、嗜赌成性……最终东窗事发,落得个——命丧黄泉、贪财财没、弄权权失、痴情情伤、家破人亡、尊严丧尽、悔之晚矣。
由于这些案例都是近年侦破、审判并公开报道过的,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李真等诸多轰动一时的大案,使人记忆犹新,但近500个案例累积一册,即便是粗略翻阅一遍,还是触目惊心。而王荣利制作的各种分析表格、数据,更是复杂而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民间反腐报告的标本意义
其实,早在2005年年初,王荣利就初步完成了《中国反腐败报告》,分为《贪官八耻——剖析腐败犯罪的八种表现方式》、《权力的陷阱——透视腐败犯罪的八大结局》两大块。他给一些机构打电话或寄去书稿,希望能够审读或出版,但遭到婉拒。有些答复是“这事不归我们管”,有的则小心翼翼地表示“话题敏感,无法帮助”。
尽管看上去这个工作一时不会有个结果,可王荣利已经欲罢不能了。一连“折腾”了几年,如果说最初是兴趣和下意识在做,而现在变成一种责任了。王荣利希望通过一个平民律师的视角来解读腐败犯罪案例,给预防工作提供一些民间的观察和思考。
但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暂时放下这项研究,转向能带来一些经济收益的工作。从2006年起,他连着出了几本研究企业家犯罪的书籍。接着又埋头于反腐研究了。经过2008年持续大半年的两次整理、增删,《中国反腐败报告》第二稿基本杀青,王荣利自费打印了近60册,分别寄给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纪委预防腐败办公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央党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一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新华社等媒体以及一些大学、社科院等研究机构。
有媒体报道了王荣利的这项研究,引起关注。华东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唐亚林,在其个人博客中高调“肯定和赞扬”这一“民间反腐败报告的标本意义”。
唐亚林说,这份民间反腐报告的统计分析和研究结论值得关注:譬如,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所谓“59岁现象”之说。如果公共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腐败发生的机会随时随地都可能有。
又如,“腐败犯罪案件基本呈现出从沿海到内地再到西部逐步递减的趋势”,这与人们愈贫穷的地方贪污腐败状况愈严重的想法不大一致。
王荣利没想到新华社总编辑何平也给他复信了,信中表示“来函和书稿收到,可以看出,您对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何平祝王荣利“在今后的法律思考和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