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爱云
在全社会都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之时,我的和谐邻里工程也已构建多年了,今天借贵报一角,讲讲我的邻里故事。
我是一名银行职员,多年来由于岗位工作性质所致,时常不能按时回家,爱人是现役军人,更是指望不上,按理说,这下可亏了孩子。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孩子不仅有人管、有处吃饭,而且还多了一个伙伴。
这就要说说我们的邻里关系了,我和邻居虽不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但都是一个系统的,自1998年相邻以来,已有10个年头,不仅从未为任何事情“红”过脸,而且楼道里的卫生总是抢着扫、争着拖、定期抹,这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说相互帮忙最大的莫过于在孩子的照顾上了。两家无论谁不能按时回家,只需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到邻居家,一切便OK了,不仅孩子的吃饭问题不用挂念,就连写作业、甚至睡觉都不用操心了。说实在的,对于我们这些40开外的中年人来说,正在上中学的孩子的事可以说是“天大的事”。解决了这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其他一切都不在话下了。
我们两家都是女孩,相差一岁,当晚上偶遇双方家长均不在家时,两个孩子便心照不宣地抱着被子随便到谁家住去了;两个女孩都学手风琴,当遇到困难或失去兴趣时,两人便凑到一块儿,比着拉,相互监督,相互切磋,琴艺提高了,友谊也加深了,双方家长更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当谁家做好吃的时,会不由自主的给对门端上一碗,或直接叫过来一起吃,有时还美其名曰,给孩子尝尝,其实说句心里话,也是想“显”一下自己的厨艺;休息时上街买了新鲜食品,会立刻想到给邻家孩子送些过去。这样长此以往,两个孩子也养成了习惯,有了好吃的一定会想着对方,过一段时间不吃对门家的饭也会觉得不自在,会主动向对方阿姨“要吃的”——好久没吃阿姨您做的××菜了。这时我们两个做母亲的,只要有空便赶紧又买又做;想吃饺子时,便按照各自特长,一家和面、一家做馅,然后一起包一起吃,既高效又增进了邻里友谊……
这些说起来很家常,看起来很平常,记起来像流水账,但多年如一日,处到这份儿上也实属不易!要说这其中奥妙可概括为“两多两少”,即相互理解,多一份爱心,少一点懒惰;相互沟通,多一些关心,少一点猜疑。还要心胸开阔,树立“吃亏是福”的理念,这样不仅不会吃亏,相反会得益于邻居,心情舒畅了,身体也健康了,一切都变得和谐了,何乐而不为!
真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