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铱卫星公司“铱33”商用通信卫星和已报废的俄罗斯军用通信卫星“宇宙2251”10日在太空相撞后,美俄有关机构相互指称责任在对方,而太空专家则警告应密切监测撞击产生的新太空碎片,并呼吁国际社会尽早找到防范卫星及碎片“撞车”的有效机制。
并非首次相撞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布赖恩·怀特曼12日说:“此次相撞并非首次,此前也有过3、4次。”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发言人约翰·延布里克称此前的确有过3次相撞事件,“但都是小卫星或失效运载火箭的撞击事故,而且产生的碎片也十分有限。
”
韩国科学技术院官员13日透露说,去年9月25日,在距地面650公里高度轨道上的一颗韩国科研卫星近距离从一颗美国间谍卫星身边擦过,险些相撞。当时韩美两颗卫星之间仅仅相距431米,卫星运行速度为每秒7公里,这就相当于两辆时速100公里的汽车之间仅相隔10厘米。
碎片威胁众星
目前,美俄都在密切监测此次撞击事件产生的碎片数量和扩散情况。美俄一些太空专家均警告说,在撞击位置周边范围内运转的卫星等无人航天器受碎片撞击的威胁最大。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詹姆斯·卡特赖特说,两星相撞后所产生的碎片,足以使在太空运转的各国众星不得不“玩上数十年的躲沙包游戏”。
旅美华裔太空轨道专家陈毅松博士说,如果碎片较大,而且在下降穿越大气层中未能完全燃烧的话,可能会对人口比较稠密地区的居民造成威胁,“这种事故虽然概率极低,但并不等于不会发生”。
如何防范“撞车”
美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威廉·马歇尔介绍说,目前还缺乏健全的太空交通管理规则,在避免卫星相撞方面,总的来说还没有什么有效措施。
据悉,各国太空垃圾研究领域的专家下周将在奥利地参加一个由联合国举办的研讨会,商讨未来如何防范“太空撞车”事故。
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工程部航天科学处资深工程师李前鹏说,人类将可能制造更加“聪明”的卫星,即在未来的卫星上装备预警系统,使之预先发现危险并主动改变轨道,从而避免类似碰撞。
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轨道碎片项目办公室专家马克·马特内说,目前,人类向太空中释放航天器的速度要快于移除的速度,而且航天器的移除大多依靠大气阻力等自然力量,而非人为控制实现。
从长远看,人类最终必须寻找到从太空轨道上移除目标物体的新途径,如卫星或火箭一旦完成使命,就必须撤离太空,这可以通过携载发动机或者改进大气阻力技术实现。
在更长远的未来,人类或许还会开发出一种“太空拖车”,负责从不同高度的飞行轨道上把完成任务的各种航天器“拖”回来。(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