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罗宇凡、周宁、任沁沁)吴立、孙恩亮、卫力和马树宁都是中央美术学院“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生。去年10月起,4兄弟齐上阵,手捧着大摞的简历转战京城多处求职战场,却至今仍没有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
对全国610多万即将踏入社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而言,今年的毕业季注定来得更早。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之下,企业开工不足,就业岗位缩减,毕业生人数又攀新高……一系列因素叠加,使得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一本“难念的经”。
春节前后,针对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问题,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紧急出台一系列措施,全力促进危机之中的大学生就业。全国两会开幕在即,这一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激烈竞争背后的培养结构失调 站在一家软件公司招聘咨询台前,孙恩亮显得很无奈。原本以为学习多媒体技术这样热门的专业能够轻易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可到了招聘会才发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毕业生是如此之多。“一个专业对口的岗位,至少堆着300份简历……”
孙恩亮的苦恼对于很多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来讲同样存在。在学历教育的指挥棒下,热门专业过热所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已成为很多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这种竞争实质上反映出高等教育在培养结构上的失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部分高校追求综合发展或者经济效益,盲目上马热门专业,使得这部分专业毕业生供给迅速增加而超过需求增加速度。
全国人大代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教研室主任甘善泽建议,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安排招生规模、设置专业,培养社会急需人才,譬如技术人才等。不能盲目攀比,只追求高质量、高素质“象牙塔人才”培养,不注重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技能。
“当然,这也并不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进一步分析指出,在我国,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学历教育,对热门专业都存在一种迷信和崇拜的心理,传统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人都想成为高端人才,学校承受的压力自然就随之加大,考生和家长的需求迫使许多职业技术类的学校向综合类发展,培养结构自然也就发生了非理性的变化。”“全社会都应该调整这种认识。”程天权说,“社会不是不需要人才,而是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
心理落差背后的择业观念束缚 与孙恩亮不同,卫力采取了广泛撒网、多处下手的求职策略。从年前到年后,他在网上和招聘会上投出的简历超过了800份。这种遍地开花的策略产生了效果,先后有50家左右的企业给了他回应。“不过我一家也没有看中。”卫力说,“都是推销员啊、保险之类的工作,无法发挥我的特长,待遇也不高。”
类似于卫力这种想法的大学生并不占少数。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但在择业过程中很多毕业生仍旧对薪资、工种、工作地有过高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提醒毕业生:“现在是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开始理性面对就业的时候了。”
中国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家华教授告诉记者,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外资公司、投资银行、跨国企业今年都大幅缩减了招聘名额。原本定位于这些单位的毕业生人群被迫转向其他层级,由此产生的传导效应使得各层次的毕业生在今年的就业市场上普遍产生了心理落差。郭国庆代表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要客观看待和分析社会环境,理性地进行职业选择。
“大学生大多想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引导大学生去基层工作、去中西部工作。”程天权委员建议毕业生,面对心理落差,一定要破除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与大企业、大单位相比,中小企业、相对落后的环境对年轻人而言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发挥空间。“事实证明,许多优秀的人才都是在基层的工作中充分了解了社会,锻炼出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培养出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从而创立了一番事业。青年人选择职业要有长远的眼光。”
延迟就业背后的保障制度缺位 最让吴立感觉“无力”的,还是毕业之后的日子。“如果我最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该怎么办?家长为我上学已经花了很多钱,总不能再回去"啃老"啊。”
和吴立一样,在今年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大学生都将面临延迟就业的现实问题,对于这样一批可能出现的群体,相应的保障制度并不完善。“一旦找不到工作,我们是不是真的就被遗忘了?”对此吴立很担心。
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他们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
“解决延迟就业大学生的社会保障还是要依靠政策的引导。”程天权委员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担负起接纳毕业生的责任,不一定非要采取正式聘用的方式,完全可以吸收进来进行一到两年的实习,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国家可以给这些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在税收、规费上给予接收他们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
甘善泽代表认为,国家出台政策关键还要地方进行落实,切实缓解就业压力,需要地方在国家政策的统一指导下,进一步出台细则,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李稻葵委员指出,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农民工不同,不是仅靠投入就能解决的。“大学生更多的还是要进入服务业,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私人服务。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吴立的简历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毕业生,没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勤奋工作,我相信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今年的毕业季还没有结束,吴立和他的同学们仍在努力。同样的努力,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到用人单位也都在加紧进行。虽然金融危机给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调整与改革之机。
(责任编辑:黄芳)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