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科技中国科协讯,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五年增产,但在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我国北方冬麦区发生了严重干旱,给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在刚刚召开的第十一届二次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就提高农业防御极端干旱的能力提出了建议,郑国光表示要加强农业抗御极端灾害能力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干旱的监测评估和早期预警。
“我国农业生产仍然面临自然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的不利局面,保持粮食连续增产仍然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郑国光认为,在正常年份,即便遇到一些极端气象灾害,我国粮食生产产量的总体波动幅度也能控制在5%~10%之间。但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空间、强度及其持续性都将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发生连片、连年、高强度的干旱的可能性,主要粮食产区同时发生具有较大影响的极端干旱灾害的可能性都依然存在。
因此,“我国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农业抗御极端灾害能力建设。”郑国光委员介绍说,立足于防大灾、防持续性灾害,在提高我国粮食国家储备水平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天气气候形势和粮食生产形势,在加强农业抗旱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科学调整粮食收购政策和储备决策,以备不时之需。
郑国光委员指出,发生在近期的这场干旱灾害,事实上也给气象预报预测服务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相对而言,加强干旱的监测评估和早期预警,做好长期气候趋势预测,把握干旱灾害发生发展形势,对于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和科学调度更有实际意义。但长期气候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气象部门应加大对干旱机理和可预测性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干旱早期监测预测和灾害评估能力和水平。
“加强农业抗御极端灾害能力建设除了加强干旱的监测评估和早期预警外,还要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当前促进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郑国光委员认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加之近年来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许多水库无水可蓄,农业生产还是靠天吃饭,地下水被无节制地超采。就目前的用水结构来看,降低全社会用水总量,大头在农业。因此,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是我国应对农业生产长期气候风险的当务之急。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责任编辑:杨笑)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