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志愿者在整个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还是奥运会的各个赛场上,我们都能看见志愿者的身影。在最近五年中,共有2.68亿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参与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生态环保、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在服务青年、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几十年前的“学雷锋”到现今的志愿者服务,中国的志愿者体系正在一步步迈向成熟。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同时看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我国志愿者参与人数还是相对较少,成员结构比较单一。第二,志愿者服务项目领域不宽,专业人士较少。第三,缺乏统一的志愿者管理机构,整个体系运行效能较弱。第四,志愿者服务呈“阶段性”特征,缺乏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第五,支援者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了很多志愿者的积极性不够,从而影响了整个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已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缺乏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整合及标准的统一,因此,建立科学的志愿者服务循环体系,对确保志愿者活动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将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按照质量和种类分为三级,即A级、B级和C级。A级为最高级,A级服务是志愿者提供的较高级别的服务,具有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诸如医疗救援、专业指导培训、法律咨询等。B级服务较之A级服务较次一些,通常可以由一些受过一定教育、具有一定技能的志愿者完成,诸如帮困扶贫、支援教育、专业维修、参与大型活动等。C级志愿服务一般为普通大众都可以提供的一些服务,诸如助老助孤、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家政料理等。
其次,在A、B、C级的基础上,将志愿服务进行量化,即1小时的A级服务可以相当于2小时的B级服务,1小时的B级服务又相当于2小时的C级服务,同理可推,1小时的A级服务就相当于4小时的C级服务。
再次,就是建立志愿者服务循环体系。根据这一体系,提供了1小时A级服务的志愿者,可以得到相同级别的1小时服务,或是B级别的2小时服务亦或是C级别的4小时服务。同样,提供了2小时B级服务的志愿者也可以得到1小时的A级服务或者4小时的C级服务。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将被统一记录在案,志愿者不仅可以自己得到相应的服务,在本人同意的基础上,也可将服务转赠与家人或者朋友。打个比方,甲志愿者提供了1小时的A级服务,那么当他的亲属需要C级服务的时候,如果得到甲方授权,那么他的亲属就可以得到4小时的C级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可以让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参与到服务活动中来,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被服务者的受益面,从而形成科学有序的循环模式,带动整个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要形成这样一套志愿者服务循环体系,还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首先必须科学、公正地将志愿者服务进行等级划分,界定好A、B、C级服务内容的范畴。其次需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登记网络,即如果志愿者在甲地提供了A级服务,那么即使他到了B地,也可以得到相同或者相等级别的服务。通过建立这一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网络从而确保志愿者服务循环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有序开展。
(责任编辑:杨笑)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