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长杰:与芬兰人的专利争夺战震醒了我
萧遥
一场专利之争,让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龙铜管”)董事长李长杰,坚定了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步伐,走出去,走得再远一些。
1991年开始,金龙铜管先后引进了4条世界铜管制造业“鼻祖”芬兰奥托昆普在中国申请并被授予发明专利的生产线,先后收购、兼并、控股了国内10家企业,成为格力、海尔、美的、新飞等众多家电集团的铜管供货商,2004年销售额达36亿元,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铜管生产企业。
金龙铜管的发展壮大,使芬兰奥托昆普不但在中国的铜管市场竞争中失利,还卖掉了在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地的铜管生产厂。2003年3月,芬兰奥托昆普以金龙铜管3条生产线专利侵权为由,向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提出侵权申诉。历时两年多,最终以金龙铜管向芬兰奥托昆普支付近800万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后者同意出让其在北美和欧洲的市场作结。
这场专利争夺战,让李长杰明晰了企业走出去的方向。
今年,金龙铜管投资1亿美元在墨西哥建厂,6月墨西哥首家工厂一期工程将正式投产。“一期工程是3条生产线,年产量达到6万~8万吨,3条线陆续投产,今年计划一期全部完成。”李长杰说。
目前,金龙铜管已在酝酿策划墨西哥工厂的二期方案。“二期针对美国的大规模的工业管和水管,不仅仅是精密铜管,总规模达15万~20万吨。”
这场专利争夺战,也让李长杰意识到金龙铜管的“短板”:出口规模大,效益并不好。“原因并不是出口价格低,出口价格,欧洲、日本,大家都差不多是一个均衡的价格,”李长杰说,“关键问题是在海运费用上,人家在海外有工厂,不需要海运成本,我们在北美市场竞争就开始乏力了。”
本月7日,金龙铜管还将派出高层管理团队到中东地区进行考察,选择合适地点建厂。“首先要满足中东市场的供应,第二个目的是向非洲辐射。”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
在金龙铜管愈加坚定的步伐背后,有着一段负债累累的历史。
如今,李长杰回忆起当初接管河南新乡无氧铜材总厂时的经历,不由感慨,“那时企业都走到死路上去了,心脏都快停止跳动了,起死回生难啊。”
相比之下,现在的金融危机对企业的侵袭,则更像一场重感冒。
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金龙铜管的海外订单减少了约10%,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缩水,行业内不规范竞争加剧,这对制冷用铜管加工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李长杰表示,经过感冒,企业自身的机体抵抗力变强了。这些抗体的形成过程,也是金龙铜管依靠创新驱动,苦练内功的真实写照。
金龙铜管依靠技术优势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始终离不开“创新”二字。芬兰人发明了三辊轧机生产铜管,当时河南新乡无氧铜材总厂引进的这种技术生产线,只能生产不到一万吨铜管,无法解决大规模生产问题。
“当时,世界上公认的这种生产方法制造铜管,我们就尝试着研究,反复琢磨怎么突破技术限制,后来把一条线的产量做到2万吨,3万吨……”李长杰说,“一步一步创新,突破了所谓的‘极限’。目前我们正在试验新的生产装备与技术,管材的精度、速度、产量都有望远远高于原来的水平。”
在管理过程中,李长杰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当初企业困局难解的原因,并非单纯的技术瓶颈,员工动力不足才是根本原因,而这也是当初他试图改变的企业发展困境之一。
如今,在李长杰的管理理念中,“人人是老板,天天在创新”已经融合成为金龙铜管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企业为了拿出精品,首先要学会如何满足员工需求。”李长杰说,“我们有管理层、技术层、普通员工层,如果他们的梦想根本得不到满足,他们的智慧和发明创造能力就得不到释放,那么这个企业也将是一塌糊涂。”
闲暇之余,李长杰经常会在集团内部的网站上写作一些小品文,谈谈人生感悟,写写对不同价值观的理解等,这些小品文中透露着他的思索。他也经常告诫员工,要学会“尊重”,扪心自问“我们的朋友我们能尊重吗”,“我们的敌人我们能尊重吗”。“只有尊重别人,尊重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尊重竞争对手,才能不断学习创新,最终的目的是超越别人。”
多元化不能“异想天开”
近年来,金龙铜管已通过并购在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及渤海湾等地建厂,基本完成了国内重要经济带上的布局。
依靠规模取胜的同时,李长杰也在思考未来之路。“下一步是在全国市场上填平和补齐的问题,还有就是产品结构调整,要更加完善,铜管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也开始做铝材。考虑多元化,向第二个单元拓展,就是锂电,原创发明的锂电动力电池已开始盈利,今年打算大规模扩展,作为金龙第二产业。”
然而,在李长杰看来,无论是产品结构完善,还是多元化经营拓展,都不能“异想天开”,也更加需要清晰的思路和必要的投入。
目前,金龙铜管每年将销售总额的3%~5%投入研发,已经属于业内研发投入较高的企业。李长杰介绍,仅仅以锂电这个项目研发为例,前期的研发投入基本上是“扔钱”。“接手中科院液晶研究所后,我们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支持科学家进行研究,现在锂电技术填补了国家空白。”
自身经历跌宕起伏的李长杰,在经营管理企业时,更多的时候选择的理念是“顺其自然”。他坦言,当时决定接手研究所,“扔钱”进行研发时,并没有想到要把新能源材料和动力电池作为金龙铜管的第二产业。
“原来这是一个梦,但是条件不成熟,也没有机遇,我们扔钱进行研发的时候也没有说一定要梦想成真。”李长杰说,“如果一个企业,总是刻意去做一些事情就很麻烦,顺其自然,做到一定程度了,效益也就出来了。”
去年,仅仅是这项新兴的第二产业,金龙铜管就赚了3000万元。目前,金龙铜管也开始在河南控制资源开矿,将有色金属产业做大,避免单一发展,从而为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
李长杰表示,自己做得更多的事,是在对金龙铜管的未来发展战略作出思考,而将经营管理企业的锻炼机会留给其他人。在谈及渗透金龙铜管的这些企业文化时,李长杰带着爽朗的笑声直言:“老板做不到,这些话就是假的;老板做到了,这些话就变成真的了,这就是标准。”
(本报实习记者刘夏对本文亦有贡献)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